正文 第11章 名人教子佳話(3)(3 / 3)

寇母課子

寇準自幼喪父,家境貧寒,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在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準讀書,督導寇準苦學成才。後寇準上京應考,得中進士。喜訊傳到家裏,寇母已身患重病。臨終前,她將親手畫好的一幅畫交給老仆劉媽說:“日後寇準做官,如果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看。”後來,寇準做了宰相。一次,為慶賀生日,大擺筵席,準備宴請群僚。劉媽認為時機到了,便把畫交給寇準,寇準展開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上有首詩:“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寇準再三拜讀,淚如泉湧。於是撤去壽宴,辭退所有壽禮。從此專心料理政事,成為宋朝一位有名的賢相。

嶽母教子“精忠報國”

嶽飛小時候就很聰明,又很用功。貧窮砥礪了他的誌氣,學習啟發了他的智慧,沒有多久,他文才大進。母親看見嶽飛聰明敏銳,說不出的高興,就到附近私塾裏去找老師,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嶽飛交學費,讓他到學校深造。嶽飛得到了學習的機會,學問進步得更快了。讀了幾年,嶽飛十幾歲時,家裏實在大窮,他隻得停止讀書,到一個大地主家去幹活。那時,盡管農活非常繁重,日子艱難困苦,但是嶽飛在母親鼓勵關懷之下,從不放棄練武和讀書,19歲就能夠挽功300斤、弩8石。母親見到嶽飛文武雙全,非常高興,希望他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20歲那年,他懷著抗擊侵略者、收複中原的壯誌從軍,母親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作為訓詞。後來,嶽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這個誓言,成為曆史上傑出的抗金英雄。

範仲淹教子儉約辦婚事

範仲淹是北宋時很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範仲淹的二兒子叫範純仁。這一年範純仁準備娶親。他想:結婚是一件大事,父親又做著大官,婚禮一定要辦得熱熱鬧鬧像個樣子。他把要購買的貴重物品,開列了一份清單,送給父親看,想求得父親同意。

範仲淹看著清單,眉頭皺了起來,說:“結婚買這麼多東西,是有點過分了吧!”純仁聽了,很掃興地不說話了。

於是,範仲淹向純仁講起自己年輕時的艱苦生活:當年,他借住在一個寺廟中讀書,每天熬一鍋稀粥,等粥凝上以後,用筷子分成四塊;吃飯時不過是喝上一塊粥,再加上幾根鹹菜而已。後來一位有錢的同學給他送來好飯好菜,他卻一直沒有動一筷子。他想:年輕時太惦著享樂,將來恐怕就吃不得苦了……這些生動的回憶,給了純仁很大的教育。

以後,範仲淹在公務之餘,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和兒子談談這件事。他又列舉了古代和當時一些名士,教育純仁以這些人為榜樣,學習他們以儉約為榮,始終保持清白的操守和美德。在父親的耐心啟發下純仁高高興興地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按照父親的囑咐,比較儉約地辦了婚事。

林則徐掛匾製怒

林則徐小時候是個急脾氣,做事有時難免毛糙。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認為這毛病對孩子將來做人做事都很不利,於是就把兒子叫到跟前,和藹的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好不好?”林則徐平日就愛聽爸爸講故事,便安靜地坐下來,聚精會神地聽。

林賓日針對兒子性子急,辦事毛糙的毛病,講了一個“急性判官”的故事。

從前,有個判官,非常孝順父母,所以每遇不孝的罪犯,就治得特別的嚴。一天,有兩個人扭來了一個年輕人,他們對判官說:“這是個不孝之子,他不僅罵他的娘,還動手打他娘。我們把他捆了起來,他還是不停的罵,我們就堵了他的嘴。老爺,像他這樣大逆不孝的後生該不該罰?”判官一聽是個不孝之子,立刻火冒三丈,就喊:“來人呀,給我結結實實地打這個逆子50大板!”這個年輕人有口莫辨,隻好挨了50大板,屁股披打得血肉模糊。這時,有個老婆婆拄著拐杖急匆匆走進來,邊哭邊焦急他說:“請大人救救我們,剛才有兩個盜賊溜進我家後院,想偷我家的牛。我兒子捉住他們,要送官府。可是,兩個強盜反把我兒子捆走,不知弄到何處去了?求大人趕緊替我找找兒子,我隻有這麼一個孝順好兒啊!”判官一聽,心中禁不住忐忑不安起來,心想:莫非剛才是惡人先告狀,剛才打的就是她兒子?忙叫人去找那兩個捆人的人,但他們已溜得不見了蹤影。這時,被打昏的人突然呻吟了一聲,老姿婆循聲一看,那不是自己的兒子嗎?怎麼被打成如此模樣,心裏一急就昏倒在地,再也起不來了。林則徐聽了爸爸講的故事,立刻明白了這其中的意義,便說:

“爸爸,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克服急躁情緒。”林賓日說:“我看你性子急,很為你將來擔憂,通過這個故事,希望你好好改正自己的毛病。”林則徐從此就非常注意克服自已的缺點,做了大官以後,仍不忘父親的教導,在書房裏掛上“製怒”匾,以時時警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