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此心光明,亦複何言(1)(1 / 3)

王艮、南大吉,門人繼承與發展

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份,王陽明父親王華去世,享年七十。王陽明告誡門人子弟不要哭,這是喜喪。關上了門,老王一哭頓絕,得了一場大病。聞聽王華去世,全縣子弟,南京官員前來憑吊。老王慢慢走出陰影,開始了講學生涯。這一年,有一位重要弟子拜入門下,他叫王銀。

王銀,揚州府泰州安豐場(今江蘇省鹽城市東台市)人,世襲灶丁。灶丁就是燒鹽的苦力,社會底層人民。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王銀父親在他七歲時供他上學,沒上幾年,十一歲輟學了,下來與父親一起燒鹽。流年不利,燒鹽幹得多還不掙錢。從此王銀隨著父親走南闖北做點小買賣。十九歲時在山東經商,王銀跑到了孔廟拜祭,得到很大的啟發,由衷感慨道“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聖人者可學而至也”。從此走向了自學成才之路,學了十多年,小有成就。有理論思想指導,買賣做得相當不錯,成了富戶。三十八歲時,聞聽王陽明大名,頭戴哭喪帽,手拿哭喪棒,打扮成僵屍狀去拜師。老王見了,當頭棒喝:“穿成這樣,你想出名吧?”王銀傻眼了,他的內心無所掩飾,一下子被老師洞穿,服了。之後拜於王陽明門下,也不老實,經常與老師對著幹,時時不滿師說,堅持自己的觀點,然後反複推難、曲盡端委,對老王甚感敬佩。但他不拘泥師說,自創“淮南格物說”,主張:“即事是學,即事是道。人人皆可為聖賢。”

老王見王銀生性孤傲,蹦蹦躂躂的,遂給他改名為“艮”,表示靜止消停點的意思。從此,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正式出現在哲學舞台上。改了名字,王艮也不消停,經常搞一些行為藝術,招搖過市。

嘉靖二年(1523年),王艮跑到了京城,沿途講學,受到各方重視而轟動一時。老王聽到後大為震怒,想方設法召他回來,痛加製裁,但鞭長莫及,王艮的學術思想已如蒲公英,風一吹種子遍地都是。

嘉靖五年(1526年),王艮終於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應泰州知府王瑤湖之聘,於安定書院主講心學,宣傳他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學術觀點。老王的思想是個性解放之啟蒙,王艮的思想已然深入到生活之中,兩者為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泰州學派的學員均來自社會底層,有農夫、樵夫、陶匠、鹽丁等487人。黃宗羲對泰州學派評價非常高,竟稱這一派能“赤手以搏龍蛇”。泰州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棟、王襞、徐樾、顏鈞、羅汝芳、何心隱、焦竑、李贄、湯顯祖、袁宏道、徐光啟等。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紹興知府南大吉拜王陽明為師。紹興府,漢朝時稱之為會稽郡,延續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設紹興府。

明代紹興府治所山陰、會稽兩縣,領會稽、山陰、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縣、新昌八縣。清繼明製,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山陰、會稽合並為紹興縣,即今浙江省紹興市。

紹興之地,治學盛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風氣,深入紹興人民的血液之中。文化繁盛之地,通常會出現文學流派,諸如清代安徽的桐城派,但是紹興這地方比較特殊。受到王陽明經世致用講求實際的心學思想影響,漸漸地形成了職業文化人——紹興師爺,又稱幕僚,也就是謀士。

文化水平高的考科舉去當官,考不上那些並不代表水平不行,相反他們很有才能。憑借著心學的“知行合一”打遍天下無敵手,形成了職業化的智囊團。時有京中胥辦幕僚“自九卿至閑曹細局,無非越人”,主要來自紹興。紹興師爺的曆史高潮出現在清朝雍正、乾隆時期,這一時期,正值衙門急需大量人才之機。紹興師爺憑借祖上遺傳的聰明才智進入衙門,得到體製內的一致認可,成為一個地域性、專業性極強的幕僚群體,所謂“無紹不成衙”即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反映。

明清時期的紹興師爺代表人物有:徐渭,字文清,後改文長,山陰人,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書畫家、戲劇家,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王陽明弟子季本的學生,民間對他的傳說遍地都是。初為抗倭名將浙江、福建總督胡宗憲幕僚,他慧眼識英雄發現了戚繼光;繼為青瓷宰相李春芳幕僚,後由戚繼光推薦擔任遼東名將李成梁之子李如鬆、李如柏的老師。清朝雍正時期的鄔思道,為浙江巡撫田文鏡謀士,幫助田文鏡給雍正皇帝上了一封奏折,彈劾雍正娘舅隆科多,於是隆科多被整了。鄔思道由此名聲大盛,田文鏡死後鄔思道失蹤,傳說被召進宮給雍正打工去了。再如沈文奎,皇太極的謀士;秋桐豫,東三省總督謀士;章士傑,曾國荃謀士;馬家鼎,張之洞謀士;程塤,左宗棠謀士;婁春藩,先後為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等謀士。紹興師爺壯大幕主的權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權,形成了一股左右政治的力量,為各級行政長官乃至中央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