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引舉閹逆,排擠東林(1 / 1)

馬士英獨掌大權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極力舉薦其死黨阮大铖。

弘光政權建立伊始,史可法、高弘圖、薑日廣、張慎言等一批名臣,四處招納賢士,“引海內人望”,以圖重振國威,東山再起。馬士英也在四處為自己網羅“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阮大铖網羅在自己名下。

馬士英心裏十分明白,阮大铖作為閹黨成員,名聲很臭,要想保舉他,就得師出有名。幸好阮大铖肚裏還有點貨色。他自幼讀過一些兵書,對兵法略知一二。馬士英便抓住這一點大肆吹捧阮大铖知兵善戰,提出要讓他出任兵部侍郎。

馬士英心裏也十分清楚,舉薦阮大铖最大的障礙是東林黨官員。果然,馬士英剛把問題提出來,便立即遭到許多大臣的強烈反對。

馬士英沒想到東林黨官員反對態度如此強硬和堅決,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雙方遂出現僵持局麵。事情久拖不決,對馬士英是很不利的。他一下子又想起了高弘圖。高弘圖曾經因與東林黨政見不一,詆毀過東林黨。馬士英於是攜帶大量錢銀財物,前往拜訪,企圖拉攏他。馬士英假惺惺地說:“現在國難方殷,正是用人際,不能因小節問題埋沒了人才……”馬士英話未說完,高弘圖就迎頭給澆了一瓢冷水:“逆案是先帝欽定的,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改變。”

馬士英黔驢技窮,遂鋌而走險。他背著皇帝,私自撰擬聖旨,矯詔賜阮大铖“冠帶陛見”。阮大铖於是得以親自麵見皇帝。他拋出一套早已炮製好的所謂“守江策”,提出聯絡、控扼、進攻、接應等一整套攻防策略,這對於岌岌可危的弘光政權來說無疑具有很大吸引力。因此一開始,便引起了弘光帝的濃厚興趣。接著阮大铖鼓動他那三寸不爛之舌,陳三要、兩合、十四隙,雖為書生之見,但其口若懸河,宏論滔滔,頗合皇帝胃口。弘光帝高興得連連擊掌叫好,於是當即命人起草詔書,授阮大铖江防兵部尚書,後又很快擢升其為兵部侍郎。

阮大铖出任兵部侍郎,猶如一石擊起千重浪,舉朝為之嘩然。許多官員紛紛告退。呂大器、薑日廣先後辭官罷歸。馬士英則乘機安插心腹,填補空缺。他聽從阮大铖計謀,全部起用了逆案官員,甚至對死者也給予贈恤。這樣閹黨勢力再度得勢,使得朝政更為腐敗黑暗。

經過阮大铖事件的折騰,東林黨元氣大損,其活動漸趨沉寂。而馬士英、阮大铖已緊密地勾結在一起,正策劃著一場更大的陰謀。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冬,南京發生了一樁離奇的案件,即大悲案。大悲姓朱,安徽懷寧人,出家為僧。他來到南京,到處散布聳人聽聞的謠言,一會兒自稱是親王,一會兒又說潞王賢明,弘光帝應當讓位,弄得滿城風雨,議論紛然。大悲案牽扯到弘光帝朱由崧,顯然是一個很敏感的政治案件。馬、阮便借此案大做文章,“欲假以株東林及素所不合者”,妄圖把東林黨和其他清流人士一網打盡。他們捏造了所謂十八個羅漢,五十三個參目,對照早已編製好的所謂“蝗蝻錄”(即指東林黨為“蝗”,複社為“蝻”)黑名單,寫上史可法、高弘圖、薑日廣等人姓名,一起藏在大悲衣袖中,誣陷此案係東林黨人指使。由於構陷過於露骨,未能得逞。但其狼子之心,已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