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兵逼遭貶,死有餘辜(1 / 1)

奉天危在旦夕,敵箭已及禦前三步而墜,德宗終日惶惶。這時,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軍馳援,在澧泉大敗朱叛軍。朱聞訊,急忙引兵退歸長安,遂解奉天之危。“眾以為懷光複三日不至,則城不守矣。”李懷光是性情粗俗之人,自山東發兵前來解圍,沿途數與人言及盧杞、趙讚等奸佞,並且說:“天下之亂,皆此曹所為也!吾見上,當請誅之。”李懷光解了奉天之危,自矜其功,以為皇上必以殊禮來接見他。正在這時,有人向趙讚、王翩告密說:“李懷光一路上憤歎不已,認為盧杞謀議乖方,趙讚賦斂繁重,王犒賞苛薄,致使皇上逃難奉天,乃“三臣之罪”。若讓李懷光入朝見駕,宰相等豈不是要大禍臨頭嗎?”王翩急忙告知盧杞,盧杞內心分外恐懼,但表麵上卻鎮定如常,經過一番思謀,他上奏德宗說,李懷光立了勳功,乃社稷之依靠,應當賜宴犒賞,可是,這樣一來就得逗留幾日,給叛軍返歸京都留下了充足的準備時間,到那時恐怕就難於攻破京城了。德宗認為盧杞所言極是,詔李懷光引軍屯便橋,與其它兵馬會合後,共取長安。李懷光知道被奸臣所排擠,乃屯兵鹹陽而不進發,並且數次上表揭露盧杞等人罪惡,眾論喧騰,朝野共議,皆將兵變之責、失都之罪歸咎於盧杞等。12月、德宗迫於不得已,隻好將盧杞貶為新州司馬,趙讚貶為播州司馬。

貞元元年(785年)正月,盧杞遇赦,移吉州長史。盧杞得意地對人說:“吾必再入。”意即皇帝還會重新啟用他,他將東山再起。果然,德宗要任命盧杞為饒州刺史。給事中袁高奉命擬詔書,他對宰相盧翰、劉從一說:“盧杞為相三載,致使皇上遷往奉天,海內滿目瘡痍,望二相能上奉,執意勸阻此事。”盧翰、劉從一執意反對重用盧杞,德宗便改換中書舍人草擬詔書。詔書成,袁高不予下發,並上奏:“盧杞窮凶極惡,百姓視之如寇,六軍思食其肉,怎麼能再用呢?”德宗不聽。補闕趙雷、陳京等人又上疏,力陳“償加巨奸之砣,必失萬姓之心”的道理。德宗說:“不是已將盧杞赦免了嗎?”袁高說:“隻是赦免其罪,不可田為刺史。”陳京等人力爭說:“盧杞為政,百姓猶如刀在其頸;今若複用,奸黨都會唾掌而起。”德宗大怒,斥退眾臣。陳京對眾人說:“此乃國家大事,當以死爭之。”德宗怒氣稍減,又與宰相李勉商量:“讓盧杞當個小州刺史,還不可以嗎?”李勉說:“陛下若想用他,讓他當個大州刺史亦可,隻是失望於天下啊!”德宗最後答允了袁高所奏,詔盧杞澧州雖駕。2月,盧杞在澧州所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盧杞為相三載,惡貫滿盈,朝野共憤。然而,他為何能受到德宗的信賴和重用呢?其一,盧杞善於偽裝,外飾儉簡,內藏奸邪。其二,盧杞能言善辯,善於揣摸帝意,投其所好,竭力媚主。盧杞既騙取了德宗的寵幸,又玩弄了德宗的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