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殺賢害能,冤案累累(2 / 2)

盧杞不僅排擠陷害宰相重臣,凡朝中有才能者,他無不妒忌,或打擊貶斥,或迫害致死,就連幫助過他的人也難幸免,嚴郢是他製造楊炎、趙惠伯冤獄的合謀者,但是,通過製造這場冤獄的整個過程,他看出嚴郢具有很高才幹,所以便對其非常妒惡。這時,幽州節度使朱滔與兄弟朱因密謀反叛意見不一致,朱滔便誣告朱軍司馬蔡廷玉離間兄弟,請殺之。德宗為了籠絡朱滔,令殿中侍禦史鄭詹審訊蔡廷玉,並貶蔡廷玉為柳州司戶參軍。蔡廷玉等行至藍田,鄭詹考慮到柳州路途遙遙,便決定改送其去河東,令召還東行,蔡廷玉誤解為是要將其送給朱滔,行至靈寶西遂投河自殺。德宗聞聽,異常驚駭,盧杞乘機上奏道:“廷玉之死,朱必疑上是皇上詔旨所殺,請讓三司使審訊鄭詹。”又說;“鄭禦史所為。必稟報禦史大夫嚴郢。請將嚴郢一並治罪。”將鄭詹、嚴郢投入監獄後,盧杞既不調查亦不審訊,便奏請杖殺鄭詹於京兆府,貶嚴郢為費州刺史,嚴郢翌年死於被貶之地。並無過失的鄭詹,因何遭此劫難?關鍵在於鄭詹與張鎰是好友,每逢上朝議事,乘盧杞休息時,鄭詹便獨自到張鎰閣內敘話,盧杞由此懷恨在心,盧杞借助蔡廷玉自殺之事,嫁禍於人,一箭雙雕,數日內就殺鄭詹,貶嚴郢,震怖朝野。

盧杞不但妒賢忌能,對於一些老臣的德高望重也忌恨無比。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三朝元老,安史之亂立過大功,官至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他已年近80年高齡,毫無與盧杞爭權奪勢之念。然而,盧杞出於對他的威望和才能的忌恨,意欲將其排斥出朝。開元年間,已官至殿中侍禦史的顏真卿,曾被楊國忠排斥為平原太守。如今他年事已高,且又看出盧杞有排他之意,便想感化盧杞,就對盧杞說:“當年我與你父血戰平原,我曾以舌舐你父臉上之血,難道你現在還不能容我在朝嗎?”盧杞表麵上矍然起拜,而內心卻恨之益甚,建中四年(783年)四月,李希烈叛軍襲陷汝州,繼而取尉氏,圍鄭州,官軍屢為所敗,德宗向盧杞詢問平叛之策,盧杞說:“希烈年少驍將,恃功傲慢,將佐莫敢諫止,誠得儒雅重臣,奉宣聖澤,為陳逆順禍福,希烈必革心悔過,可不勞軍旅而服。顏真卿三朝重臣,忠直剛決,名重海內,人所信服,真其人也。”德宗以為言之有理,令顏真卿去許州宣慰李希烈。詔下,舉朝失色。誰都清楚,顏真卿此去難歸。顏真卿後來果被李希烈殺害。盧杞借叛軍之手,殺害了他忌恨的國家一元老。

凡有機會,盧杞便冠冕堂皇地將老臣送上絕路。前宰相,現禮部尚書李揆有雅望,盧杞擔心德宗複再用之,便想尋機將其趕出京師。建中四年(783)七月,盧杞奏請遣李揆為吐蕃會盟使。李揆對德宗說:“臣不憚遠行,恐死於道路,不能達詔命。”德宗見其確已年老,不免生出惻隱之心,意欲改換他人前往,便對盧杞說;“李揆確實太老了。”盧杞固執地說:“使遠矣,非諳練朝廷故事者不可。且揆行,則自今年少於揆者,不敢辭遠使矣。”於是德宗命李揆入蕃。果如李揆所言,翌年,即興元元年(7845)四月,李揆自吐蕃歸還途中,死於鳳州。盧杞打著如此重任非李揆莫屬的幌子,逼迫年邁的李揆在千裏行程的顛簸中死去。如果說李揆是病死的,莫如說是被盧杞用看不見的軟刀子逼殺的。盧杞何其歹毒!

盧杞如此“狙害隱毒,天下無比痛憤”。然而,盧杞依仗著他寵於德宗,專於朝權,故無人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