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讓(?~189年),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東漢時期的大宦官。初在宮中供職,桓帝時任小黃門。靈帝劉宏登極後,升任中長侍,封列侯。不久,一躍而成為宦官集團的首領,控製了朝廷大權。
漢靈帝劉宏,雖為皇室宗親,但係遠支旁係,在他很小的時候,家境已經衰敗,加上其父死得早,所以日子並不好過。長期受挫和多方刺激,漸漸使他養成了貪婪而吝嗇的習性。直至他12歲那年當了皇帝,一心想的還是如何腰纏萬貫、富甲天下。
基於靈帝的這種變態心理,張讓總是千方百計地投其所好,以求寵信。然而,由於外戚、宦官多年的黑暗統治,這時的東漢王朝已經是“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有時甚至連中小官吏的俸祿都開不出來。於是,張讓便建議靈帝賣官鬻爵,以廣開財源。對此,昏庸的靈帝竟欣然接受。
光和元年(178年),張讓慫恿靈帝開設了一個名叫西邸的園子,公開賣官。他們還明碼標價,規定食祿2000石的官售價為2000萬,400石的官賣400萬。賣官得來的錢,專門存在“萬金堂”倉庫中,作為皇帝的私錢。與此同時,張讓還和靈帝私下令左右賣公卿要職,並規定三公賣1000萬,九卿賣500萬。為了能多賣官,多收錢,他們經常無故調換官吏。甚至一個地方官,—個月內可以調換幾個人;每調一次,便可撈到一筆為數可觀的收入。如此一來,官場完全變成了市場!
光和四年(181年),張讓為贏得皇上的歡心,又讓人模仿街市的閣樓店鋪,在後宮修了一條“商業街”。每天一早,一些宮娥彩女便裝扮成小商小販,吆喝叫賣。靈帝則身著商人的服裝,與幾名親信太監去觀看那些攤販們如何討價還價、盜竊爭鬥,並由此而感到分外開心。
隨著靈帝私錢的越來越多,玩得越來越盡興,張讓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他甚至多次對人說:“張常侍是我爹。”心甘情願地聽從張讓的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