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們並不尊敬洋人,在鴉片戰爭前,中國仍以世界中心自居,四周皆被俯視,稱之周邊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而遠道而來的西方人則被稱為“洋夷”。“洋”,本為泛指中國大陸以外的外海,故而稱跨海而來的為“洋夷”。中國傳承了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十分注重禮節,自稱禮儀之邦,在鴉片戰爭前的國家交往中當然更是嚴格要求國禮。外邦蠻夷之地的來者應當向中國皇帝和官員行跪拜禮,這是國家禮儀製度。然而,這種製度很快受到地球另一端的另一個龐大帝國使者的挑戰。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人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率領一支700餘人的船隊從英國來到中國,其進入中國的名義理由是為中國皇帝祝壽,當然,實際上他們的使命是希望促成清政府開放市場,擴大與英國的貿易,另外也希望與清政府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然而,當馬戛爾尼等人費盡周折來到北京後,沒想到卻因為覲見中國皇帝的禮節而與清政府發生爭論,這些洋夷們不肯向中國皇帝行跪拜禮。英國人的“無禮”自然惹惱了中國皇帝乾隆,他斷然拒絕了英國人開商建交的要求,並諭告大英帝國國王:“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吉利國王知悉:谘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教化,特遣使恭齎表章,航海來庭,叩祝萬壽,並備進方物,用將忱悃。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製不合,斷不可行。”除了禮節之爭這個因素外,乾隆皇帝和大清官員們也確實認為“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製辦物件。”馬戛爾尼在北京一直停留到10月,始終未能見到乾隆皇帝,隻好返回英國,未能完成使命。
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英國再次派遣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率團來華,大清皇帝和官員們仍認為這是蠻夷之國進行“職貢”,不過雙方再次因為跪拜禮發生爭執,阿美士德無奈,最後稱病,不打算覲見嘉慶皇帝。嘉慶皇帝得知後斥責說:“中國為天下共主,豈有如此侮慢倨傲甘心忍受之理?”於是當天就下旨命阿美士德回國,實則等於驅逐出境。
英國當然不會善罷甘休,終於發動了鴉片戰爭。此後大清帝國的威嚴屢遭淩辱,至此大清帝國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明白了,原來是大清帝國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西方眼中的蠻夷、落後之地。由此,曾經被蔑稱為“洋夷”、“洋鬼子”、“洋毛子”的洋人,轉眼間被中國人普遍敬畏,於是被恭稱為“洋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