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0年的奮鬥目標
根據現代生物學的發展趨勢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需要,以及我國現狀的分析,設想到2000年我國生物學的發展目標是:
(1)整個學科有堅實的基礎,結構布局比較合理。形成能獨立研究解決國家建設和學科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發展新技術,開拓新領域的力量。
⑵形成一支結構合理,高水平的生物學隊伍,並培養一批優秀的學術帶頭人、其中包括一些世界第一流的生物學家。
逐步建立一批躋身世界前列,創造力旺盛的實驗室和少數幾個向國際開放的研究中心。
(4)為農業、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醫療保健和開拓生物技術新產業等方麵解決一批重大科學問題,建立我國獨創性理論,個別領域居於領先地位。
完成中國植物誌、動物誌、孢子植物誌和植被圖等圖誌的編纂工作;建成門類齊全的生物學數據庫、遺傳種質庫、細胞庫、菌種庫、野生動物、植物資源庫和科學谘詢服務係統。
在此基礎上,再經過20—50年的努力,基本弄清楚我國的生物資源,在生物學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理論突破,並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和高技術產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使我國生物學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1.優先發展的學科領域
我國生物學的發展戰略,即要考慮生物學的發展趨勢,又要考慮我國生物學的現狀和我國的國情與國力。為此要作好優先發展的學科領域的遴選。我們根據以下三個原則:①有較好的基礎,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②能充分顯示和發揮我國特色的;③生物學發展中的生長點或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科學問題(包括高技術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在發展戰略上擬選擇以下四個優先發展的學科領域中的有限項目。加強分類區係學的深入研究。
(1)分子生物學繼續加強蛋白質、核酸的各級結構與功能,酶的空間結構與催化機理,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開展大分子溶液結構及其動態變化,分子識別和相互作用,複雜大分子體係的結構與功能及其自裝配等前沿領域研究;注重分子遺傳學,特別是高等動物、植物分子遺傳學這一薄弱領域的深入研究。光和作用和生物固氮需加強與物理學化學方麵的密切合作。
(2)細胞生物學加強真核細胞基因表達的調節控製,特別是高等動物、植物個體發育中基因表達的時家次序性研究。開展染色體結構與功能及合成、染色體上遺傳信息構造規律的探索研究。開展細胞間識別、通訊與物質傳輸,卵的成熟、受精和著床,細胞分化,細胞周期的調控,癌變機製,細胞骨架及核基質,細胞膜與膜係及受體的研究;結合細胞工程研究解決一些關鍵性的理論和技術問題。
口)神經生物學除繼續發展已有一定基礎的研究領域外,要著重加強神經生物學的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包括突觸的分子生物學、腦的功能活動,以及重組八技術在各方麵的應用;闡明神經係統的模式識別機理,建立相應的數學和神經網絡模型,開展認知心學研究,填補一些重要的空白領域,如發育神經生物學、神經內分泌學等。
(勾生態學以有較大科學和經濟意義的珍稀瀕危的生物為對象,優先發展種群生態學,重視係統和群落生態的定性和定理的研究;加強個體生態這一薄弱領域的基礎研究,遂步形成解決學科和實際任務中重大科學問題的生態學研究體係;並研究某些類型的生態係統的結構與功能,退化生態係統的恢複與重建,人工生態係統的優化與組建等方麵,提出符合我國生態地理特點、維護區域性生態平衡及提高生物生產力的理論、措施和預測。
分類區係學及生物資源的基礎性研究我國生物資源豐富,為合理開發我國生物資源,需要采用新技術和新方法進行係統分類、區係演替和生物資源合理利用(包括自然界物種自然消長規律,引進物種與土著物種關係等)影響到今後的產業結構,因而成為新技術革命的主要標誌之一。作為生產力的一個組成部分,生物技術將會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提高人類的素質,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如果展望地球的21世紀,眼前將呈現一幅壯麗的圖畫:那時候,礦井、石油鑽井、采掘機械……統統消失了,而依靠微生物大軍把礦石變成金屬,從大洋中采集鎂、鎳、鈷、銀等貴重金屬,我們周圍的機器都將變得麵目皆非,許多零件、部件都用生物聚合物製造。全新的生物電站、生物反應堆所產生的能量,將沿著網絡輸送給人造合成食品廠。在陽光充沛的場房,定居的是人們通過輻射、化學突變和雜交的方法培育的微生物,它們的工作能力比其野生的祖先高200—300倍,它們將晝夜不停地把木材、稻草、石油加工合成食品、醫藥、細菌肥料。那時候,不再需要再去擴大播種麵積,把美麗的大自然變成耕地和牧場。在這個世界上,人們將不知道什麼是疾病,人體內培養的有益的微生物,將使人精神煥發,延年益壽。
三、新材料技術
當前,一場以高技術為中心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發展,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全方位的科技革命,對整個世界的社會經濟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適逢世紀之交,在科技領域都麵臨嚴峻挑戰,也必將全力投入這場競爭,以加速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
從人類已經經曆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模式可以看出,高技術及其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中將處於製高點的地位,它們在經濟領域中將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未來社會中高技術及其產業的全麵擴展將推動整個社會的生產力躍上更高的層次。
楊沛霆等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湖北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一書中指出:材料、能源和信息這三大支柱產業的未來新麵貌為我們勾勒了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經濟的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