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整頓邊防,抗倭有功——戚繼光(3)(1 / 3)

第二天,在王氏見到戚繼光的兒子之前,其弟跪在她跟前,苦苦哀求。王氏說,他讓我沒了後代,我就讓他沒後代,這事沒完。弟弟大哭道:“姐姐你死了沒關係,難道你就忍心我們滅門嗎?戚繼光連自己的兒子都敢殺,他還怕誰?”王氏隻好妥協,把戚繼光的兒子留下撫養,兩個妾則每人打了幾十棍子,攆了出去。

此事的合理之處在於戚繼光軍紀嚴明,對妻子的愧疚和容忍,對屬下的驕縱和強橫以及麵對絕境時的惡向膽邊生,這才是一個複雜而非漫畫式的、臉譜化的人。自然,如果戚繼光不殺掉他的兒子,也就沒有後麵這些麻煩事了。

尋求支持,趨附張居正

戚繼光時代,文官最顯赫人物是張居正。戚繼光以他農民式的狡黠看出,要想在帝國這塊猶如鐵板似的文官製度中獲得遊刃有餘的自由度,惟一的辦法就是得到文官最高領袖張居正的支持。已經無從考證戚繼光和張居正到底是如何相識相知並結成非同尋常的關係的了。嚴格地講,他們的關係既有友誼的成分卻又並不如友誼那樣單純;既有上下級的和諧,也並非隻如上下級一般簡單。我們從戚繼光每次給張居正寫信都非常謙卑地自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來看,他們的關係確實耐人尋味。

倭患即除,東南沿海為之一清,這時,蒙古軍隊又屢犯北邊,給事吳時來上疏請召同為一代名將的俞大猷和戚繼光北上戍邊,但最終成行的不是在當時名望比戚繼光更大的俞大猷,而是“操行不如”他的戚繼光。這不能不看作是張居正在其中起了作用。

張居正回故鄉江陵為父守喪,他好像怕這短期的離任會引起戚繼光的不安,特地寫信給戚,告訴他接任薊遼總督——也就是戚繼光的頂頭上司是他的心腹梁夢龍。此後,戚繼光每遇有事,總是令傳騎飛馬直報江陵張居正。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種做法將成為日後反對者痛擊他們的有力證據。

但是,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張居正和戚繼光的關係如此密切非同尋常呢?從曆史的蛛絲馬跡中我們大抵可以看出如下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據說張居正因縱欲過度不到57歲就去世了;兵部尚書譚綸曾把房中術獻給張居正。而戚繼光,這位在前線叱吒風雲的統帥,則不惜重金購買了數個被稱為“千金姬”的美女作為禮品送給首輔大人。此外,據一些筆記所載,戚繼光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更是多次將斬獲的珠寶等物秘獻給張居正。

這些細節雖然令我們為一代英雄居然有如此作為而感到氣餒,但也向我們表明了一個英雄的真實人格;更說明在那樣一個時代裏,即使是英雄也需要趨附於鐵腕人物。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許可以說,整個十六世紀後半葉,大明帝國的江山竟然是靠美女和春藥來維持的。假如沒有那傾城傾國的千金姬,沒有那久而不泄的房中術,我們不知道張居正對戚繼光是否還會有如此的信任和支持?

張居正死後,戚繼光立即從壯年的輝煌落入晚年的淒涼。戚繼光先被調任廣東總兵,次年,在全國到處大規模清算張居正的運動中,戚繼光心灰意冷——也沒法不心灰意冷,向朝廷請求退休,希望以這種體麵的方式保持住一個老軍人的晚譽。但是,皇帝沒有給這位曾為帝國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名將一點麵子,而是宣布他是張居正的黨羽,遭到了革職處分——雖然不論是革職還是退休其結果都一樣,但皇帝顯然更願意以革職的方式來安排這位名將的晚年。

古人說過,世間之難堪事,莫過於英雄末路與美人遲暮。晚年的戚繼光除了三五個好友來往外,便隻能在書房中潛心編他的《止止堂文集》。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也就是西元1588年1月17日,英雄戚繼光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路程,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繼光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在戍邊抗倭、平亂安民方麵為明朝立下了不朽戰功。他在一首題為《馬上作》的詩中這樣寫道:“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刀馬上行”。這首詩正是他戎馬一生的真實寫照。

戚繼光戎馬一生,抗倭戰功卓著。注重練兵,尤善育將,嚴明軍紀,賞罰分明。抗倭作戰中,創立攻守兼備的鴛鴦陣,靈活巧妙地打擊倭寇。鎮守薊州,修城築堡,分路設防,有力地抵禦蒙古騎兵。

定遠戚繼光

明代大將戚繼光是家喻戶曉的抗倭英雄,但由於明史沒有明確闡述他的籍貫問題,以至於今時今日,包括山東蓬萊、河南濮陽和安徽定遠等地都在“爭奪”戚繼光。那麼,這位在中國東南沿海大部分地區都留下抗倭足跡的戚繼光籍貫到底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