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風雨,十一年打拚,童建明最突出的感受是,一個富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企業,一個誠信的企業,一個有著良好聲譽的企業,才是一個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如今的童建明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商人,不僅僅是為自己創造財富,現在他有一個更大的,超越自我的企業目標和價值觀,他常說,“作為個體,我已經富了,很多事可做可不做,完全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安逸地享樂。但是,對於社會來說,企業就是一個家,我要對這個家負責,同時我們這個家要對社會負責,我們要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所以,我還不能鬆懈,還要繼續努力奮鬥。”
《禮記。大學》中有段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我們許多人的觀念裏,創新是始於宏偉的目標、止於備受矚目的結果,而認為細節反而成了製約創新的“魔鬼”。
在企業管理上,童建明認為企業創新存在於企業的每一個細節之中,雖然每個細節看上去都很小,但是這兒一個小變化,那兒一個小改進,則可以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如果說創新是一種“質變”,那麼這種“質變”是經過細節“量變”的積累而達成的。
“達明科技”正是在管理中把細節作為創新之源,立足之本,在尋求改進時,不管是技術上的改進還是管理上的改進,都“於細微處見精神”,通過細節的創新實現對整個企業的持續不斷的改善,從而獲得巨大的成效。
不少公司在談到管理時,往往會大談特談製定了多少規章製度、有什麼工作流程、工作手冊有多麼全麵,如此等等,但是他們卻往往會忽視管理的精髓,即管理對細節的量化。童建明就是按照“OEC”管理模式從上到下進行管理的,“OEC”是英文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的縮寫,主要是全方位地對每人每天每件事的控製和清理。該模式要求,員工當天的工作當天完成,當天的工作要清理並要每天有所提高,也就是“日事日畢,日畢日清,日清日高”。
在“達明”員工中很自然流行著一句口號“每日進步1%”。“每日進步1%”是一種進化式的創新和變革,不僅體現了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的道德精神,還蘊含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內容。它與企業變革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因為隻有不斷地革故鼎新,應時以變,才能步入更高更強的境界。
近年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業內一些工程企業不得不采取產品加工程“兩條腳走路”的運作模式。對此,童建明也承認,涉足產品界或許是企業應對競爭時,另辟成功蹊徑的一種走法。“但‘達明’將來不一定會走產品這條路,我們還會對行業做一個縱深挖掘。”
當然,為了增強公司的競爭力,“達明科技”也正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雖然我們起家是從安防工程開始的,但現在更側重於弱電智能化,這就使我們在軟件平台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這種又有別於集成商。”童建明解釋,傳統的集成商是把門禁、報警、監控等一係列功能進行融合,“而我們的平台不僅僅包括了安防的各種功能,還包括了辦公自動化管理、人事管理等其它功能。把這些原來功能單一的產品融合到一個平台,從而減少係統平台的數量,達成係統功能的多樣化。”
童建明說,“在這個高速發展的行業裏,企業如果對市場掉以輕心,便會被淘汰出局,所以,為了武漢達明能在未來穩步迅速地發展,我們必須不懈地思考和創新。競爭就像空氣一樣,時刻彌漫在日益膨脹的市場裏,對我們而言,要生存要發展,隻能不斷創新。創新才能引領未來。”
天再高,也沒有人的思想高;路再遠,也沒有行者的足跡遠。童建明是思者與行者的完美結合,在他的思維中,思,永遠沒有盡頭;行,從來沒有邊界。
然而,思有源,行有據。理想、追求與抱負,是童建明一路挑戰一路前行的源泉與依據之一,而家庭,則是保證他前行的堅強後盾。
走了那麼多的路,創造了那麼多底蘊厚重的傑作,用童建明的自己的話說:“我永遠不會停下來,我每天都要進步,每天都要發掘或創造新的東西,每天都要超越……”
把企業做好,童建明做到了,早就做到了;但做個好企業是永無止境的,於是,他依舊追尋著“好企業”的目標,堅忍不拔地在征程上跋涉、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