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往事並不如煙(1 / 2)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離棄了起初的愛。所以要回想你是從那裏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啟示錄2:4-5

1977年,7月30日。北京工人體育場。

北京國際足球邀請賽進行到最後一天,中國青年隊在決賽中對陣香港隊。這是特殊時期結束以後,中國舉辦的首次國際足球比賽,雖然離開賽還有一個半小時,八萬名觀眾卻早已坐得滿滿當當。按照這時的規矩,看球時嚴禁大聲喧嘩,但是整個體育場依然人聲鼎沸,就連腳下的地麵也隱隱傳來輕微的律動。

時至盛夏,中國人脫去了一成不變的藍色中山裝,換上了白色的汗衫或者襯衣。在夜間燈光的照耀下,整個看台明晃晃地有些刺眼。70年代末的北京,此時別處的暑熱都已消散,然而在這裏,卻仿佛比白天還要熱上幾度。熱烘烘的空氣沒有一絲流動,好像無法承受如此眾多的呼吸似的,讓人有一種恍惚的窒息感。幾乎所有人都拿著一把扇子,拚命地扇著風。大家都在翹首盼望運動員入場,好像比賽一開始,就可以帶來一點清涼一樣。

突然,主席台兩邊開始傳來一陣歡呼聲與鼓掌聲。其它看台的人們都伸著脖子想看看究竟,彼此交頭接耳,四下打聽出了什麼事。過了一陣子,一個身影出現在主席台前,有禮貌地跟著大家一起鼓掌。眼睛尖的人看到,情不自禁地喊出聲來,“小平同誌。小平同誌也來看球了。”整個工體頓時沸騰了,大家不由自主地歡呼跳躍,把遮陽帽扔到空中,用扇把拚命地敲前麵的座位,一些女同誌甚至流出了眼淚。

鄧-小平選擇了這樣一個特殊的方式宣告自己的複出,沒有人知道他的內心所想,或許隻是巧合。但是從此刻起,足球在中國就被烙上了一絲曆史的厚重感。在無數的體育運動項目中,它被賦予了最多的精神涵義,也承載了最為複雜的情感。盡管在隨後的年月中,中國足球一路下滑:從國人心目中的無冕之王,到“恐韓症”、“黑色三分鍾”等無數命運的怪圈,再到哀其不爭怒其不幸,甚或於棄如敝履。然而,無論多少人多少次地宣告自己的麻木與淡漠,中國足球仍然是埋在國人精神中的一根尖刺,時不時尖銳地刺痛我們深處的恥辱感。

1981年,中國隊遭遇一場默契球,被擋在西班牙門外;

1985年,黑色的5.19,記錄了中國球迷第一次憤怒的宣泄;

1989年,兩個黑色三分鍾,隻差一腳到羅馬;

1993年,紅地毯迎來外教,小組卻未能出線;

1997年,金州不相信眼淚,再次折戟沉沙;

2001年,借著日韓舉辦世界杯的機會,第一次進入決賽圈,卻一球未進,三戰皆負。然後在隨後的歲月中,中國足球延續著自己的宿命,從亞洲一流下滑到二流甚至三流,以至於同任何一個國家隊交手,都令人心驚膽顫。而潛藏在足球綠茵下的種種黑幕,更是足以宣判整個運動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