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了軍人做為一生的事業,我就立誌要成為最好的軍人。

在準備作戰時,我經常發現計劃是不中用的,而規劃則是不可缺少的。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並無顯赫的家史,雙親也非出自名門望族,他的童年和千百萬在20世紀初成長起來的孩子完全一樣。他一生的經曆大部分都平淡無奇。然而,艾森豪威爾卻是個天生的軍事家,成了軍事史上的名將之一。他還是個天生的政治家。雖然他在競選總統時已61歲了,仍不失為20世紀政績最輝煌的總統之一。在1941年至1961年的20年裏,艾森豪威爾在世界重大事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是在曆史上最偉大的戰爭結束後,領導美國人民走上和平建設之路的一位勝利的將軍。

然而,在其成長過程中,他很少顯露出使他成為20世紀深孚眾望、聲名顯赫的人物之一的那些品質。但這些偉大的品質確實始終存在於他的身上,無論是在兒童時代和青年時代,還是當初級軍官和默默無聞的參謀的少校階段(他當了16年的陸軍少校),都一直存在著。在他的朋友、同代人和上級中間隻有少數幾個有眼力的人看到他的這些品質。他自己確信一旦機會到來,他就能伸出手去把它抓住,他的父母曾對他說,這種機會是肯定會到來的。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生於美國開拓疆界結束之時,死於人類漫步月球之日。當他1890年10月14日在一間狹小的木板房呱呱落地時,他的父母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過著艱難的貧困生活。

1942年6月25日,當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歐洲戰場美軍司令時,德國的無線電台立即廣播:盟軍任命一名德國人擔任最高軍事職務。德國人的用意十分簡單,是想在盟國的士兵中間散布一種對這位美國將軍的不信任情緒。因為有好多人對這位具有德國姓氏、而又不大著名的將軍受到如此重要的委派都感到突然。

那麼,德國無線電廣播的聲明到底有多大的根據呢?艾森豪威爾父係的祖先的確是德國移民。他們原來居住在歐洲的萊茵蘭地區,這個姓在那兒原來是寫成Eisenhauer,意思是“鐵斧”。他們是宗教異端分子,是孟諾派始祖孟諾·西蒙斯的信徒。孟諾派在法國本土是受到迫害的一個教派。在“三十年戰爭”期間,艾森豪威爾的祖輩逃到瑞士。1741年,漢斯·尼科爾·艾森豪威爾帶著妻子、3個兒子和1個兄弟自鹿特丹搭乘“歐羅巴”號船前往北美洲的費拉德爾菲亞。簡略的家譜隻字不提他們這次遷移的動機,不過人們猜想漢斯是出於和其他許多人同樣的原因,即尋求發財機會和追求宗教自由,才離開舊世界到這個新世界來的。

漢斯在費拉德爾菲亞得到一座占地120英畝的農場,並在費城西麵的蘭開斯特縣造了一幢住房。美國內戰以後,漢斯的孫子費雷德裏克向西遷徙了約50英裏,在哈裏斯堡北麵的伊麗莎白維爾(賓夕法尼亞)住了下來。費雷德裏克的兒子雅各布在當時是相當殷實的人家。1860年,他在那兒建起了一幢寬大的兩層9室的紅磚住宅,這所房子至今還在,在當時它不僅是全家人的居室,而且也是宗教集會的場所,它也可算得上是艾森豪威爾家族在20世紀前住過的最大、最有氣派的宅第了。

19世紀初,艾森豪威爾家的人加入了孟諾派基督教教友會。費雷德裏克的兒子雅各布,即艾森豪威爾的祖父,他生於1826年,長大後在伊麗莎白維爾擔任教派首領的職務。這個教派名叫“河上兄弟”。因為他們大多數人居住在河岸上,絕大多數成員是普通農民。生活和衣著樸素,視戰爭為最深重的罪孽,這是他們的生活信念。

“河上兄弟”的生活相當閉塞,與世隔絕,但是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暴風雨事件、美洲獨斷獨行的主宰、資本家的堅定步調,導致教派內部從經濟上分化成階層,導致教派傳統的半族長製消失。

雅各布口才很好,富於組織才能,講道時總是吸引大批的聽眾,大家對他的布道產生一致的好評。他說德語,這在當時河上兄弟會中是絕無僅有的。他滿臉胡須,目光炯炯有神,這使他更顯得威嚴和受人尊敬。內戰爆發時,雅各布還不到40歲。他沒有參加南方同盟,因為如同大多數孟諾派的教徒一樣,他是一名堅定的和平主義者,他們討厭戰爭。在戰爭氣氛極度緊張的1863年夏季,當南方的羅伯特·李將軍率領弗吉尼亞北部的軍隊經過艾森豪威爾家鄉20英裏的地方,向葛底斯堡挺進時,他的妻子正身懷六甲。就在大戰爆發後12個星期,麗貝卡生下了兒子戴維,他就是艾森豪威爾的父親。雅各布把1865年出生的兒子取名為亞伯拉罕,雅各布和麗貝卡夫婦一共生了14個孩子。

內戰結束後,隨著鐵路不斷地向大平原地區延伸,西部最肥沃的處女地像磁鐵一樣地吸引著人們。19世紀70年代,在“河上兄弟”中間開始掀起了遷往西部的運動。因為大多數河上兄弟派的教徒們生活貧困,人口眾多,又是世代務農,他們正想給子女們找個地價比賓夕法尼亞低廉的好處所。他們對鐵路發起人的誘人號召作出了熱烈的響應,這些發起人在宣傳的小冊子中把堪薩斯描繪成人間的伊甸樂園。在教派的許多成員看來,西部可使人們過上安定和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