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布公地談心。一個人盡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獨。
——海明威
1899年7月21日,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區小鎮橡樹園,一代文學大師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呱呱落地了。
海明威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的退役軍人,父親埃德是當地深孚眾望的婦科醫生,母親格雷絲則是諳於聲樂的鋼琴家。海明威是埃德夫婦的長子,他有四個姐妹一個兄弟。大姐瑪塞琳、大妹厄休拉、次妹瑪德琳、小妹卡洛爾,他唯一的兄弟、家中的幼子萊斯特比他小16歲。姐妹們用的都是聖徒的名字,由此可知這是一個篤信宗教的家庭。家裏人都親昵地把海明威叫做厄尼。
海明威出生時與一般嬰兒無異,童年時也和一般淘氣任性的少年無二;但海明威一生中對戰爭十分關注,他參加了5次戰爭,在其著作中就有26部書的主題是戰爭,這種崇軍尚武的精神可以說源於他祖父一輩的熏陶。海明威的祖父安森和外祖父霍爾都參加了美國南北戰爭,對此,海明威和他的家庭一直引以為自豪。
安森1844年生於美國康涅狄格,10歲時隨同父親來到芝加哥開辦一家鍾表批發店。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安森於次年應征入伍,在伊利諾伊州步兵團服役,參加過布爾溪戰役,因作戰英勇被擢升為少尉,他還為密西西比州招募了一支黑人部隊。戰爭結束後,安森在伊利諾伊州的惠頓學院任職。
安森是一位軍人、一位愛國誌士,總愛回顧那彈雨橫飛的歲月、同生共死的戰友以及那些輝煌的戰績。同時,他還是一位虔誠的宗教徒,是公理會教堂的執事,連續擔任芝加哥基督教青年會秘書達10年之久,並積極參與禁酒運動。後來,安森在芝加哥西郊16公裏處的橡樹園購置了一處頗具規模的不動產,在北大街蓋了一幢房子定居下來。海明威就誕生在那裏。
安森膝下有四男三女,他們都曾在俄亥俄州的奧柏林學院深造過。安森的孫兒孫女們都是從小在爺爺講述的關於南北戰爭的英勇故事熏陶下長大的,孩子們每年都參加戰爭紀念日遊行,欽羨地看著一身戎裝的祖父在遊行隊伍中行進。
海明威的外祖父霍爾1840年生於英國,17歲移居美國。戰爭爆發後,他毫不猶豫地離開了自己的畜牧場,自備坐騎和鞍具,參加衣阿華州騎兵第一誌願團,為維護祖國統一、黑人解放而戰鬥。1862年4月,在密蘇裏州的沃斯倫堡,霍爾左腿負傷,子彈一直留在腿內,使他不能如往日一樣在戰場上縱馬馳騁,因此僅服役一年便退役了。他驕傲地拒絕了政府發給他的退役金,說:“我自願為我自己選擇的祖國服役,是不需要報酬的。”
霍爾身材高大、黑頭發、灰眼睛,退役後神氣十足地蓄起一圈絡腮胡子,常戴一頂白色的約克郡帽,一副英國紳士的派頭。與海明威的祖父相反,霍爾從不願談及南北戰爭,這也許與他受傷的微妙情況有關。據美國華盛頓國家檔案館檔案記載,霍爾受傷是“在他服役期間,來自反對美國當局的敵對武裝力量的槍擊,但不是在執行公務時”。如此負傷當然不是什麼榮耀的事,霍爾對此諱莫如深。海明威在一封信中誇大地描述了外祖父的軍旅生涯,他寫道:“霍爾說話帶有濃重的英國口音,他曾在去美國南部出差時,被當做聯邦軍的間諜而遭痛打,他戰鬥了4年,並嚴重負傷。但他最痛恨濫殺無辜,因而以後從不願談及戰爭。”海明威出於對外祖父的景仰而將他神化的心情我們是能夠理解的。
安森搜集保存著許多與南北戰爭有關的剪報,還時常去南方度假,以便與南方聯盟軍退伍老兵重溫昔日的戰鬥情景,向兒孫和他所交往的年輕人灌輸他的戰爭思想。安森對南北戰爭的頌揚受到威廉·巴頓博士的讚許。巴頓是公理會教堂的牧師,他與安森一向交好,他是研究南北戰爭的專家,寫過好幾本關於這場戰爭的書。
在祖父和巴頓博士的熏陶、啟蒙下,海明威在童年時代就認真研讀了一些有關軍事的書籍,其中包括《舊約全書》中記載的許多戰爭故事。1914年的聖誕節,祖父送給海明威的聖誕禮物是一本《葛底斯堡的號角》,葛底斯堡是林肯總統發表“民有·民治·民享”政治綱領的地方。從以下事例可以看出祖父對海明威傳奇性一生的影響。
海明威從兒童時代就對戰爭特別關注,多方搜集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幾場戰爭的資料和圖片。這幾場戰爭是1898年的西班牙美國之戰、1899年至1902年的南部非洲之戰和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
海明威聲稱,祖父帶他去看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前後共達30次之多。這是1915年拍攝的有關南北戰爭的影片。
1918年,海明威赴歐參戰前,向朋友和家人吹噓他與《一個國家的誕生》中女演員訂婚的事。為此,他家裏鬧翻了天。同年,當地報紙《橡樹葉》登載他在意大利作戰中負傷授勳的事跡,同時還刊登了他祖父安森的戎裝照片。
海明威經常用崇敬的語氣和他的兒子們談及南北戰爭。他的長子邦比在二次大戰後統領黑人憲兵連,海明威說,這使他想起了祖父所領導的黑人部隊。
海明威直到晚年還懷念著祖父,津津樂道地說起隨同祖父受到羅斯福總統接見的情景:羅斯福總統爽朗地笑著,緊緊握住他們的手。他甚至拿自己和羅斯福作了一番比較:兩人都具有非凡的精力、吸引人的魅力和近乎誇張的自信;兩人都英武好鬥,是經驗豐富的拳擊家;兩人都熱愛大自然,曾去美國西部和東非獵奇;兩人還都有投筆從戎的經曆,由一介文人而成為頗負盛名的英雄。
海明威在一生中追尋著祖父、外祖父和羅斯福總統的足跡,到過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法國和中國,在這些國家裏,參加過5次戰爭。
祖父對南北戰爭的頌揚對海明威的創作主題影響巨大,除有26本書的主題就是戰爭外,其他著作也多以戰爭為背景。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一書中說:“對一個作家而言,美國南北戰爭是最具教益的一場戰爭。”
海明威的代表作是《喪鍾為誰而鳴》,這本書在我國譯為《戰地鍾聲》或《鍾為誰鳴》。書中主人公羅伯特·喬丹將祖父在南北戰爭中的冒險故事和自己在西班牙內戰中的經曆作了對比,這正是海明威思想和生涯的真實寫照,他一直認為自己的豪情壯誌秉承了祖父的風範。
海明威的雙親對他的影響也不小。海明威的性情和對體育運動的愛好一如其父,同時也繼承了母親的氣質和藝術才華。
海明威的父親埃德是位婦產科專家。他出生於1871年,曾在奧柏林學院讀過3年書,是該校足球隊主力隊員之一,後就讀於愛丁堡大學,1896年在該校拉什醫學院畢業。拉什醫學院是用美國著名醫學家拉什的名字來命名的。
埃德醫生事務繁忙,他是橡樹園醫院婦產科主任,同時還擔任三家保險公司和一家牛奶公司的醫務檢查員以及兩個組織機構的負責人。他發明了椎板切除術鉗子,一生中為3000個嬰兒接過生,其中包括他的6個子女。
海明威小時候有點怕父親,他的姐妹、朋友也對埃德望而生畏。這是因為埃德是一位彪形大漢,身高1.80米,寬肩、鷹鉤鼻,留著濃重的大胡子。他做事敏捷迅速,目光尖銳逼人,加上不修邊幅,給人一種很凶悍的感覺。海明威的小弟在回憶父親時也說他是一個凶狠的父親,幹每一件事總是忙碌、緊張,幹過以後又煩惱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