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能發展意誌力,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不再需要武裝力量了。
——甘地
英國對印度的侵略是從商業貿易開始的,1757年英國對印度進行武力征服,最後奴役了整個印度。英帝國主義對印度人民在工業、農業、資源乃至思想領域進行了支配和控製,187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宣布自己為印度女皇。印度正式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在整個半封建殖民地時代,印度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淵,愈來愈多的人在吃、穿、用方麵越來越感到困難,人們生活得不健康、不衛生、過於擁擠,肮髒、饑餓和病弱的幽靈在印度的國土上到處猖獗。根據1921年人口普查的結果,印度人的平均壽命估計約為24歲,這在世界上是最低的平均壽命,每1000人中有48人死亡,也許是世界上最高的死亡率之一。
那時,全體印度人民,除賣國賊以外,都遭受到最惡劣和最殘酷形式的殖民壓迫、掠奪和剝削。經濟搶劫與掠奪的方式是隱蔽的,而政治壓迫、強製與統治的方式則是公開而赤裸裸的。國家被侮辱,民族受歧視,印度人被當作“幾乎沒有絲毫文明和文化”的野獸和家畜一樣來對待。英帝國主義者對印度人民的態度充滿了傲慢的優越感、粗魯、藐視和輕蔑。作為一個國家的印度,作為個人的印度人,世世代代、年複一年地遭受到充滿侮辱和輕蔑的待遇。比如說,他們無權在洋大人麵前騎馬,無權進入洋大人旅遊乘坐的火車車廂,而且也無權在白人餐館裏進餐。
印度人民不甘忍受英帝國主義對印度的殖民化侵略,他們對帝國主義的掠奪、搶劫、破壞、詭計和欺騙從憤慨發展到仇恨程度,他們舉起了反抗的旗幟,進行了軍事鬥爭,給予敵人以有力的打擊。許多愛國誌士,為印度的獨立而不屈不撓地奮鬥。
在印度西部的卡提阿瓦半島上,有一個緊鄰海濱的波爾邦達土邦(在今古吉拉特邦),其都城也稱波爾邦達爾,甘地家族在這裏世代經商。
印度是個有著幾千年封建曆史的國度,使印度人的生活落後了好幾千年的種姓製度,在印度的社會文化中占著重要地位。
印度的社會分為四種等級——婆羅門、刹地利、吠舍和首陀羅。種姓的一般形式是:婆羅門和刹地利構成上等階層,吠舍是中等階級,而首陀羅則是在某個特定的社會受剝削最嚴重的階級,主要是被捕的戰俘。從那時起,種姓製度就支配著印度社會各階級與各社會集團之間的關係。
甘地的家族屬於班尼亞種姓,班尼亞種姓屬於吠舍種姓,原先是零售商人,但從甘地的曾祖父開始便棄商從政,連續三代擔任卡提阿瓦幾個小土邦的首相。甘地祖父烏雲昌德·甘地,別名奧塔·甘地,原來也是卡提阿瓦的土邦首相,後來因為某種政治紛擾被迫離開了波爾班達爾。
甘地的祖父早年喪妻,後又娶妻。前妻生了4個孩子,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這6個兄弟當中,第5個名叫卡朗昌德·甘地,別名卡巴·甘地;第6個就是杜爾希達斯·甘地。這兄弟兩個先後擔任過波爾邦達的首相,第5個兄弟卡巴·甘地就是我們這本書的主人公甘地的父親,他是當時王府法庭的法官,這個法庭在當年是一個調處酋長及其族人之間糾紛的極有勢力的機構。
甘地的父親連續結婚4次,每次都是因為前妻去世。他在頭兩次婚姻中養了兩個女兒,他最後的妻子普特麗白生了1女3男,甘地就是當中最小的一個。
甘地的父親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卻非常有經驗。他隻能達到古遮拉特文五年級的水平,他沒有學過史地,但他豐富的實踐經驗卻使他有足夠的能力解決最困難的問題,能夠管理成千上萬的人。
在甘地的眼裏,他父親是一個“忠勇俠義、慷慨大方、熱愛宗教”的人,隻是性情有些急躁。甘地的父親也是一個正直廉潔的人,對於本邦忠心耿耿,在家庭內外極為公正。甘地全家信奉印度教,他的父親沒有受過多少宗教訓練,但卻受到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甘地的母親是一個深深信奉宗教的人,在甘地眼裏,他母親是個非常聖潔的人。如果有一天沒有做禱告,她就不想進食。去神廟參拜,是她每日必行的事,隻要她發下誓願,她始終信守不渝,即使在有病的時候,也從不借故失願。
在甘地的自傳中,甘地說,有一次她母親在履行“昌德羅衍那”誓言的時候,忽然病倒了,但她卻不許病魔間斷她禁食的誓願。甚至連續禁食兩三次,在她也不算什麼。在四個月的禁食期中,每日隻吃一頓,已是習以為常的事。還有一次在“查士摩”禁食期間,她竟每隔2日絕食一天。還有一次,也是在5個月的禁食期間,她竟許願不見太陽不進食。陰天的時候,甘地和兄弟們總是望著天空,等候太陽一出現就趕緊報告給他們的母親,可等他們的母親一來了,那捉摸不定的太陽又隱沒到雲層中了,但母親卻心安理得地說:“不要緊,這是上帝不叫我今天吃飯。”
甘地的母親很有見識,熟悉國家大事,連貴夫人們都非常推崇她,甘地幼時常跟隨母親出入土邦王公宮廷,還記得她和本邦王公的寡母進行過多次生動的談話。
甘地的父母篤信宗教,對甘地影響很深,他從小就接受了父母的仗義疏財、扶危救難的思想影響,極端厭惡殺生,連蟲蟻也不願去殺害。甘地的這種思想貫穿他以後的行為,他非暴力的反對英國殖民者的行為,他的作為道德家特質的主張,無不深深地打著宗教虔誠的烙印。
1869年10月2日,甘地在波爾邦達出生了,並在那裏度過了童年。
1876年甘地的父親離開波爾邦達到拉奇科特去做王府法庭的法官,甘地上了那裏的小學。童年時期的甘地是個性情膽小、害羞、內向、誠實的孩子。甘地說那時候他智力遲鈍,學習算術乘法也很費力。
在中學一年級的一次考試時,一個督學來校視察,並測驗學生5個單詞是否拚得正確。甘地其中一個字拚錯了,老師用腳尖碰他,暗示他去抄襲坐在他身邊的一個學生石板上的寫法,但是甘地根本沒理解老師的暗示,他以為老師站在那裏是防止大家抄襲的,結果全班隻有甘地一個人寫錯而挨了批評。誠實的甘地是永遠學不會抄襲的。
那時候,甘地無論對師長或同學從來沒有為任何事說過一句謊話,他總是非常害羞,常常避開別人,書本和功課是他唯一的伴侶。每天按時到校,一放學就跑回家。他害怕和別人講話,害怕別人取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