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羅比尼奧狹小空間裏的踩單車等花哨動作,帕托則擅長用幾個簡單的觸球輕易突破對方的防守,當然帕托和所有的巴西球員一樣,也有通過一些雜耍戲弄對方防守球員的假動作,但他更喜歡把球停的或撥的離自己比較遠,然後靠速度吃掉對方防守球員,或者是從靜止狀態瞬間啟動來擺脫對方球員的防守。
與扯到邊路的翟廷峰相比,歐陽耀衝在防守的卡位方麵顯然弱了些,速度方麵他基本上能夠和羅比尼奧、甘索以及巴西隊從左路助攻的邊後衛安德雷桑托斯抗衡,但是當帕托換到左邊路之後,歐陽耀衝在防守上就吃力多了。
陳灼發現之後進行暫時性調整,巴喬這邊自然就要采取相應對策,在陳灼頂上去抵擋了幾分鍾之後,香港隊請求換人,歐陽耀衝被換下,來自大連萬達的“國援”鞠盈智派到了場上,陳灼也就撤回到了拖後位置,重新恢複了中場休息時候的陣型部署。
梅塞內斯在場邊很不滿意的對場內喊著,剛剛在陳灼頂到邊路的時候,梅塞內斯吼叫著要求球員把球交給甘索和內馬爾,但他們置若罔聞,依然選擇信任帕托的速度。
原本讓一個1989年出生的甘索和一個1992年出生的內馬爾充當戰術核心就難以服眾,而且這個甘索還是頂掉了卡卡和小羅這兩個偶像級的巨星,倘若是一切順利倒還罷了。三場小組賽一勝兩平,進6球丟4球,這樣的戰績實在是沒什麼值得誇耀的。
三場比賽丟掉4球,其中一場是零比零,兩場都是丟了兩個球,這充分說明這支巴西隊的後防存在嚴重問題,來自全球防守鼻祖意大利的巴喬,對於這一點當然是極其重視。
實際上不僅是這一支巴西隊,曆史上巴西隊經常暴露出防守問題,他們的攻防不平衡原本就是曆史遺留問題!
但凡能夠解決好防守問題的巴西隊。都獲得了好成績。不算貝利時代,1994年和2002年那支巴西隊,都是有著固若金湯的防線,然後那些天才球員可以放心地解決進攻和進球的問題。包括2006年到2010年這個四年間鄧加的巴西隊。也是因為很好的解決了防守問題才獲得了美洲杯和聯合會杯。
再看其它幾屆世界杯。1986年巴西在八進四輸給法國,1990年一球惜敗給球王馬拉多納領銜的阿根廷,1998年決賽敗給法國。2006年又是被法國淘汰,2010年輸給了最終晉級決賽的荷蘭,這是有了淘汰賽賽製之後的情況。
1982年以前世界杯的賽製與後來的賽製是不同的,是16支球隊分成四個小組進行循環賽,每個小組前兩名出線,然後分成兩個小組再踢一次循環賽,小組頭名爭奪冠軍,小組次席爭奪三四名,與後來有著不小的改變。
不過在引入淘汰賽之後,巴西隊的曆次失敗,卻都是有著規律的,從1986年到2010年,巴西隊輸球的五場比賽中有個規律,那就是,對定位球和頭球的防守是他們的短板,三度戰勝巴西隊的法國,在對付這支勁旅的時候最有發言權。
發現歸發現,解決歸解決,這是兩個概念,巴喬能夠發現巴西隊的防守短板,但是他率領的這支香港隊,卻並不見得有能力抓住他們的這個缺陷!
最為符合客觀實際的,自然是通過密集防守戰術和消耗對方體力的辦法,把比賽拖到加時再拖到點球大戰,那樣的話,巴西隊才真正是沒了所有優勢了。
鞠盈智和歐陽耀衝特點完全不同,歐陽耀衝是速度型反擊型的中場球員,而鞠盈智是防守型中場球員,能夠冷不丁的插上來一腳遠射。
如果說讓歐陽耀衝在場上的時候,是巴喬還有通過右邊路發動快速反擊的想法,那麼換上鞠盈智之後,就等於是把這個右邊路反擊也放棄了。
如果算上此前已經把加森從左邊前衛抽調到後腰,讓翟廷峰到左邊路到中路遊弋搞防守前置,還有左右邊後衛都沒有助攻安排,這次換人之後,香港隊具備反擊職能的球員,就隻剩下陳肇琪一個人了。
此時已經是全場比賽第75分鍾,距離加時賽隻有15分鍾時間了。
上場之後不久,鞠盈智就用一次準確的卡位破壞了帕托的進攻,不過他的手上有個附加動作,把帕托撞出了邊線痛苦地倒地,巴西隊後腰盧卡斯雷瓦氣憤地跑過來推搡鞠盈智,兩人險些動起手來,最終裁判向鞠盈智和盧卡斯各自出示了一張黃牌,讓他們都冷靜冷靜。
第80分鍾的時候,梅塞內斯做出換人,他換下了內馬爾,換上了弗魯米嫩塞俱樂部的前鋒弗雷德。
濕滑的場地,羅比尼奧、內馬爾以及甘索都難以發揮腳下功夫細膩的優勢,此時讓身高1米85的弗雷德上去衝一衝,梅塞內斯希望能夠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