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個“war-gaming”對沙夫的用兵做了預判,但是這個十年內九次使用從未失手的戰術,漢堡教練組所做的針對性的設計,是否能夠終結沙夫的神奇,莫尼茲心情忐忑。這種忐忑,與那種遭遇突發狀況手足無措的忐忑,卻是完全不同。
但是沙夫卻不知道莫尼茲的真實心情,他看到範尼和伯格雙雙回防到自己半場,嗬嗬……他們這種回防,恰好使得不萊梅右後衛和後腰位置提前的缺陷不再危險,以往那些球隊也是如此,不過,他們都沒有能夠最終抵擋住不萊梅的進攻!
陳灼從右路換位到了左路,特羅霍夫斯基換到右路與厄齊爾對位,拜斯特加強漢堡隊左邊路的肋部,伯格加強右邊路的肋部,範尼退到了亞羅利姆和羅澤納爾之間的位置……
漢堡隊現在的陣型,在沙夫看起來,很像是個4-6-0或者是5-5-0的無鋒陣型!
之所以說是陣型,是因為沙夫驚奇地發現,漢堡隊並沒有像以前不萊梅的那些對手那樣,被不萊梅邊路進攻集群的突然提速把陣型衝潰!
十年來,沒有被不萊梅這種戰術迅速衝潰的球隊,沙夫所看到的,這還是第一次!
(二)
通過“war-gaming”做出推演分析之後,陳灼也對這九場比賽的對手進行了研究,發現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對方防線都會存在年輕球員經驗不足問題和年齡偏大球員的體能問題!這也正是當下漢堡隊需要麵對的問題。
十年中,不萊梅絕對不止隻有九次在場麵上落後,也絕不是隻有九場比賽扳平或者逆轉,沙夫的戰術套路也不僅僅是這一種,但是大量數據進行了“war-gaming”之後,認為沙夫針對漢堡隊的特點,有極大的可能采用這個戰術套路。
前麵的九個對手中,全都是在不萊梅做出調整的7分鍾內被打進至少一球,最快的是變陣後1分半鍾,最晚的是變陣後的6分20秒,更多的發生在沙夫變陣後的第3到5分鍾,這個時段的進球頻率最高……
在對這九場比賽進行詳盡分析之後,總結出的規律是一致的,對手在邊路受到巨大的衝擊之後迅速從前場和中路向該邊路調集兵力,然後不萊梅就會從後場再度向前進行兵力增加,在對方半場采取壓迫性打法和快速傳球穿梭調動,基本上三兩個會合,對手的防線就會被扯出明顯的漏洞……陣型,是多麼重要啊!
(三)
陣型這個東西,說起來複雜,似乎玄妙無比,實際上大師級別的教練們早已經總結成了淺顯易懂的語言了,意大利著名教練薩基在他的著作中提出的那個“10米”概念,也就是對陣容的最佳也是最淺顯易懂的詮釋。
薩基認為,在足球場上,一個陣型中,球員與球員之間保持的最佳距離應該是10米,距離太長了球員之間無法兼顧,距離太短了,球員之間將會出現位置重複,經過他多年的實戰經驗激烈,提煉出了這個“10米”的陣型距離結論。
當年霍頓和米盧在中國擔任教練的時候,曾經對球員與球員之間的距離做過專門的講述,米盧還曾經別出心裁的用繩子隊員們按照一定的距離捆成一排,讓他們感受“一動全動”的陣型移動,也讓他們充分理解“距離”的意義。
這些大師的理論書籍都是陳灼在國內聯賽期間自己看的,很多書籍還是未翻譯版本,抱著詞典對照圖形就那麼磕磕絆絆的讀著,多年來陳灼也生吞活剝的讀了上百本這種理論性書籍,隻可惜中國球員不像是歐洲球員那樣,從小就有係統的青訓體係,在中國,以賽代練的想法和理論知識的匱乏隨處可見,就連中國國家隊的國腳都曾經說自己“沒怎麼受苦就練出來了”,聽起來像是自誇自己天賦秉異,但是仔細想想,這豈不正是映射了中國青訓體係的不完備!
漢堡隊的球員,除了皮特羅伊帕之外,基本上都是從小接受過係統的青訓體係訓練的,像這種陣型、距離的概念,早就成為他們習慣和本能的一部分。所以說,陳灼在漢堡隊內做的每一種陣容調整,隻需要在訓練中稍事磨合就可以在實戰中打出來了,有時候一個球員的更換牽涉到一連串的換人,球員們也是很迅速的就適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