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6月25日,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和美國進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且將戰火引到了我國的邊境。我國開展抗美援朝運動,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開赴前線,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連續取得勝利,迫使美國於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在保護家園守衛國家的鬥爭中,誌願軍官兵屢建奇功,艱苦卓絕,譜寫了中朝人民友誼和國際主義的凱歌,譜寫了一曲曲英雄讚歌。

沈陽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始建於1951年初,位於沈陽市北陵公園東側,占地麵積達24萬平方米。由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群、烈士紀念館、錄像廳等設施組成。地處陵園最高點的紀念碑主體高23米,頂端是銅製的中朝兩國國旗,國旗下是手握衝鋒槍的誌願軍戰士銅像,像下刻有董必武同誌的題詞“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碑身背麵刻有471字碑文,是烈士陵園的標誌性建築。紀念碑後的鬆林中安葬著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孫占元、楊連第及各級英雄模範誌願軍烈士123位。烈士紀念館分為6個展室,內容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英名永存”、“扭轉戰局”、“走向硝煙”、“依依惜別的真情”,展出420餘幅抗美援朝戰爭史圖片、200餘件烈士遺物。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一直深受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和親切關懷。剛建園時,前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同誌為紀念碑題字“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了471字的紀念碑碑文;郭沫若同誌為陵園題寫園名並賦詩頌揚烈士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烈士所在部隊的首長為烈士們撰寫了碑文。每到清明節,沈陽市、遼寧省、駐沈陽部隊、遼寧省軍區各界人民群眾和領導都會來到這裏舉行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在平時,前來掃墓的人也是絡繹不絕,每年可達十幾萬人之多。

自改革開放來,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黨和國家也在不斷的投資以改善烈士陵園的設施。1999年10月落成的烈士紀念館,建築麵積2000平方米,展出麵積1500平方米,總投資1100萬元。內有12個展室,展出珍貴曆史照片181張,烈士遺物240件,錄像資料片4部;以常規展出為主,以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為輔,將曆史的真實性、陳展的藝術性、場景的可視性融為一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發揮了極大的教育作用。建園以來,這裏的職工始終牢記並認真履行“褒揚烈士、教育後人”的神聖職責,認真維護陵園的設施和環境,從而使這裏做到長年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翠柏掩映著繁花,蒼鬆覆罩著綠草,豐碑迎接著朝陽,既莊重肅穆,又豔麗活潑,有力地烘托了烈士們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使掃墓者、前來參觀的人都會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