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散文卷(12)(2 / 3)

已經是傍晚7時30分左右了,太陽早已完全西斜,像一團火球懶洋洋的懸掛在西邊天際。經過一天的燃燒,這會兒已變得有些慵倦。天空湛藍如洗,猶如一塊巨大的藍布覆蓋在天幕,映襯得太陽特別大,特別紅,特別鮮豔。此處的荒原其實是非常平坦的,一望無際。視線的盡頭看不到一處山巒。四周天地相接,使人感到天很高,地很闊,天高地闊更使太陽愈發耀眼奪目。極目遠眺,似乎滿世界隻剩下那一輪太陽了。因為天上沒有一絲雲彩,太陽的金光是極彌漫極均勻普射的,滿天都是夕陽的金輝,紅彤形的光芒給人一種透心透肺的感覺。一整天炙烤大地的那種焦灼感沒有了,此刻隻有淡淡的餘溫。光線不再那麼刺眼,人完全可以直視太陽。躍入你眼簾的是一個圓圓的光盤,慢慢地朝地平線的盡頭隱去。

荒原的落日不是落下去的,而是沿著天地相接的結合點慢慢滑下去的,先是滑下去一個邊,再一點一點滑下去少半個臉、半個臉、多半個臉……最後,太陽的整個麵龐都藏到地平線後麵去了,但西邊天際仍是一片火紅。放眼望去,剛才還焦黃的荒原忽然變成了橘紅色,一叢叢駱駐草、芨芨草都披上了一層紅色的光澤,連那白天看上去黝黑的石塊此刻也泛著紅光,一切都變成了橘紅色。如果不是汽車發動機的轟響提醒你是在荒原的公路上行駛,你說不定就會以為自己是坐了條船航行在閃著紅光的大海上。

橘紅色變成了淺紅色,淺紅色變成了淡紅色,淡紅色變成了暗紅色,到最後,變成了一抹似有似無的光亮。但就是那點光亮,也讓人聯想到太陽的萬道金光。

光亮沒有了,天幕上隻有薄薄的一層霧靄,起初是橘紅色的,後來越來越深,到最後便和黑色的天幕連為一體了。這時候,荒原的夜就來臨了,天地都被暮色籠罩了,越來越暗。天上出現了第一顆星星,點綴在黑色的天幕上。後來,又出現了一顆,越來越多,終於滿天星鬥群星燦爛了。因為荒原的無遮無攔,星星就更加金光閃耀,更使人感受到宇宙的遼闊和深邃。

登蓬萊鬩

蓬萊閣實際上並不高。

早就知道蓬萊閣與滕王閣、嶽陽樓、黃鶴樓並稱我國四大名樓。我沒去過滕王閣、嶽陽樓,但黃鶴樓是很高大很氣魄的。想當然蓬萊閣也應該很雄偉。走近一看,蓬萊閣隻是一座雙層木結構樓閣建築,自身並不很高大。隻因為它建在瀕海的丹崖山極巔,丹崖山拔海而起,臨海的一麵斷崖峭壁。蓬萊閣高踞其上,就有了一種淩空的感覺。

蓬萊閣坐北朝南,東西兩側前方各築有偏房、耳房。沿著登閣石階,可達閣頂。我們登閣時正值早晨,陣陣海霧撲麵而來,變幻無窮。一會兒霧濤洶湧,排山倒海,一會兒又像輕紗般漫卷,輕盈飄逸。蓬萊閣藏匿在雲霧之中,煙遮霧繞,仿佛倒懸在碧波之上,人站在閣上,腳下雲煙浮動,一派空靈。難怪“仙閣淩空”為蓬萊十大景之一。

蓬萊閣實在是觀海的好去處。待雲散霧盡,站在閣上,北望海天,一覽無際,煙波浩渺,水天一色。蓬萊一帶的海水清澈透明,在天高雲淡的秋季就變成了蔚藍色,在藍天白雲及通體褚紅的丹崖山的映襯下,有一種透心透肺的澄明,那連天連地的水域,給人以一種一瀉千裏的感覺。待旭曰東升,萬道金暉照到海麵上,海域便搖蕩起細碎的金子,晶光閃耀。出海的小船在金色中搖曳,如一片樹葉在波浪中漂浮。長山島宛若一艘巨大的軍艦,停泊在萬裏滄海上,遠遠望去,鬱鬱蔥蔥。隨著海浪的起伏,長山島也像在微微搖晃,像一幅水墨畫一樣。

蓬萊閣海市蜃樓名揚天下。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蓬萊是我國乃至世界海市蜃樓出現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曆史上多有記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說過:“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渠、人物、馬車、冠蓋、曆曆可見,謂之海市。”1988年6月17日,山東電視台記者孫玉平成功地對蓬萊海市蜃樓錄了像,從而結束了世界上沒有海市蜃樓影像資料的曆史。從錄像上看,海麵上一大片剪影,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時聚時散,忽隱忽現。用孫玉平自己的話說:“如樓台,如亭閣,如奇樹,如怪峰,時而倒懸海麵,時而倒懸空中……一會兒長橋飛架,一會兒樓房高聳……東邊的剛剛隱去,西邊的又赫然再現……”我等無緣親睹海市蜃樓,但看了孫玉平的攝像,也可謂一飽眼福。

蓬萊閣一帶名勝古跡、刻石題書甚多。閣上多處皆有刻石,其中一塊“海不揚波”刻石,“不”字受損,乃中日甲午戰爭時,日艦炮擊所為,時刻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那段曆史。閣的東方,便是戚繼光訓練水師的水域。帥旗飄飄,戰船依然;使人想起這位偉大的軍事家、文學家抗擊敵寇的雄風和保家衛國的忠貞。

古人認為蓬萊是神仙所居之地,誕生戚繼光、於學忠、楊朔這樣的傑出的人物便不足為奇了。

感受大連星海廣場

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南部海濱風景區西端的星海灣北側,有一個青山碧海懷抱、藍天白雲映照的大廣場,麵積為亞洲之最,這就是大連人為之驕傲的星海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