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南洋二十年(1 / 2)

今居南洋21年餘。從北方黃土高原之處,那裏見不到海洋,出來南洋,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蕉風椰雨,海風習習。剛來八月,逢南洋雨季,秋雷陣陣,雷鳴驚人。也道是“一年四季都是夏,遇到下雨便是秋”。

初時,語言不通,華人居多,此時才通講華語,自身國內專就大學中文,但是交遊多為故鄉,通講方言,或是多種北方方言。而南洋華人通曉馬來語、英語及華語,雖不通中國北方方言,華語倒為通便。

學術方麵,已始學於國際伊斯蘭大學,1990年讀法學第二學位未完,改學社會學第二學士,次後又讀教育學管理碩士及馬來西亞大學。

生活方麵,出來南洋時幾乎身無分文,原為以苦力、小工或打工掙錢,美名為勤工儉學。後來有當地華人朋友介紹之,方知小工等苦力的幹活,活苦錢少。每小時約馬幣4元,而當地報刊千字一篇文章為馬幣30元,照例看耕種勤勞體力和智力報酬高低優劣已涇渭分明,擇便以文稿養生。

此地稿費所能維持的生活是餓不死、富不了的形式。而香港千字文以馬幣200元和300元相較,比南洋高出好幾倍,報酬相比,真是天壤之別,難怪香港那樣發達,文人也有以文而富貴者如金庸、倪匡等。

後餘又投筆從商,以進口內地書,商場自設攤位、售菜葉、藝術品、玉器,不一而是,一時琳琅滿目,亦有絲綢衣料、頭巾精品,也風光一時,沾沾自喜。方知“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之道理。2000年生意正興旺時,足跡橫涉馬來西亞半島大部,南至新山與新加坡交界處,中到馬來西亞曆史名城馬六甲古城,常到鄭和七下西洋下榻多次的三寶山參觀懷古,北至吉大州阿羅思達與泰國交界邊境,東至東海岸,穿越馬來亞半島多次。中途也路遊過馬來亞著名的原始森林,像彭亨州的金坭湖附近的原始森林,那裏蔥綠茂密的樹林在湖麵倒影成趣,也可以看到一些土著人搖著用巨木掏空的小船安靜地捉魚,甚至看到土著婦女穿著沙龍抱著孩子在湖裏衝涼的情景,這是罕有人跡的天然湖泊。晚上曾膽大駕車外出,在返回湖邊住處,路上碰到過凶猛的馬來亞黑豹從兩旁寂靜的森林中冒出,在我的車前燈強烈的燈光下反射出一對對的紅藍色眼光。在去南部的芙蓉州的瓜拉蜱拉路上,車沿山路盤旋而上,從山之巔,可以盡心地俯瞰一望無際美麗翠綠的馬來亞原始森林風景,也可以欣賞到平時難見的頎長高聳的熱帶大樹,以及各種熱帶森林的奇鳥,有時也可看到從樹林裏不堪燥熱爬出來被車碾軋過的眼鏡蛇或說不上的熱帶毒蛇的掙紮。也驅車到碧波蕩漾、白浪翻滾的東西海岸邊觀看過日落日升,盡情地觀看著馬來半島四處廣闊無際的海洋美景。

我生活了20多年的吉隆坡也是一個美麗的現代化城市,雖然它的曆史短暫。從我剛來學習的英語課本中,讀到吉隆坡是100多年前由140多個來自中國廣東的勞工沿著巴生河而上,在吉隆坡這個馬來話中稱為“泥濘的河口”附近發現大量錫米,從而開始了吉隆坡的發展,而那一百多名勞工,一半或因原始森林的熱風瘴氣、水土不服而死,或死於毒蛇猛獸、狼蟲虎豹之中,隻有70多人存活下來。我現見到的吉隆坡市是每日歌舞升平的一派繁榮景象,是擁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世界各地遊客的國際大都會。而讓人流連忘返的是當城流過的蜿蜒曲長的巴生河。世界上特有的占75%以上麵積的馬來亞熱帶原始樹林,也使首都吉隆坡四處遍布著茂密的樹林,在這裏可以隨時看到馬來長尾猴嬉鬧的景象,這種情景好像隻是在文萊首都和中國貴州的首府貴陽市見過,也很喜歡馬來半島北部的檳城島,其海景和地形與香港島非常相似,是湛藍湛藍寬廣的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