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不是佛教徒,由於一直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遊走神州大地的名川大河時,我一直喜歡訪遊那些與中華文明有深厚關係的名川大河,這種福分,在我暢遊其他國家時都是體會不到的。比如我在美麗的文萊——東南亞的美麗珍珠小國,那裏保存完美的原始森林裏,蔥綠蔥綠的野樹,飛翔的鳥兒和碧青的河流,讓人流連忘返,但總有些遺憾,它缺少古跡。而在中國旅遊時,比如在泰山可以欣賞到兩千多年前孔子讚歎泰山留下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以及不同朝代的官員文人的題詞、題詩,妙不勝數。又如杜甫描繪的“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等。像長江流域的名勝古跡如赤壁、嶽陽樓、黃鶴樓、寒山寺、滕王閣和白鷺州等等,以及幾千年流傳的種種故事、古人詩賦,膾炙人口,使每個自然景區都染上了不同凡響的色彩,這些都是中華文化最優厚和最驕傲的地方。
名勝古跡經曆“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貶值,而到了開放繁榮時代,大地上的名勝古跡已經大大升值了,絕大多數已成為“搖錢樹”,其升值最快,讓人望洋興歎。單說在北京一個城市,我大概算了一下,若要真正全部自己掏錢遊覽完所有的景區的話,沒有兩千元左右,那是不可能的。即使遙遠的青海湖,還沒有登上遊艇入湖,光是進入湖區的票已經是50元。現在國內的名勝古跡已經全部商業化、高消費,普通收入的一般民眾,隻能在外麵遙望了。
對於名勝古跡的高收費,暫且不說,因為那是凡界的事。佛道教的名寺道院,就不敢恭維了。因為那是導人行善脫離苦海的超脫之地,是人間淨界。我喜歡去看看寺廟道院裏的建築藝術、宗教曆史、古人名詩書法、院落布局和自然環境。當中給人許多曆史文化知識,比如二十年前在四川樂山寺的樂山大佛那邊,看到寺門口的對聯有“大江東去,佛法西來”,裏麵還有些名句如“問大佛緣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頭”。而在日常生活中,佛學思想有些名句如“求之不得,得之不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茫茫苦海,回頭是岸”。在我學過的古典文學裏,也包括一些禪學、佛道的名句,如《醉翁亭記》中寫到,“……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其他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那複計東西。”(蘇東坡的名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白居易和賈島的“推敲”故事,惹人入迷;又如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道德經》裏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善者不辨,辯者不善”。文學中的名句還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這些詩詞妙文總使人想到優美理想的人生境界,與人無爭的生活環境,出淤泥而不染的修行世界,也是人生的淨界之地。
現實的經曆又徹底改變了我的一切幻想。現在這些淨界已經不在了,被商品化、金錢化玷汙了。下麵是我這幾年遇到的情形:
2008年7月,我去貴州省開完會後,訂購了去黃果樹瀑布的團票,旅遊中的第一站便是貴州市郊外的一座寺廟,名叫巢鳳寺。巢鳳寺修建在一座山上,貴州地區山清水秀,卡斯特地形很明顯,一座座山巒被樹林覆蓋著,風景迷人。發了不同顏色的進門證。(知情者應該明白這是對不同導遊帶隊後付給導遊的貼費的人數憑證,既然給導遊發貼費,那每個遊客和信士不是讓白來的,好戲當然在後麵。)我大致看了巢鳳寺的建築結構外,山壁上的大型宣傳畫上寫的“白蓮台上彌陀佛,紫林竹中觀世音!”讓人牢記,又俯眺了山下鄉村的美景後,再去看看所謂一位自稱居士的傳道方式。說心裏話,她的口才很厲害,講人生的痛苦曆程到信仰的好處,看破紅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等一大堆,我嘴拙口笨,雖然道理都懂就是說不出來,自比不上,但我明白她的最終目的。其手法都很圓熟,講完該學的意義,曆史和靈驗,讓一居士再免費送一帖子,然後請資格老的講師禪解帖語。年輕的講師頭頭是道,替大眾禱告靈神,然後再從另一居士那邊去買(他們說請)燭燈,燭燈一大一小,價值不過幾元的蠟燭香燈大的標價為200元,小的100元。我隨行的旅行團中也有多買了蠟燈來燒燈拜佛。此處香火不斷,人潮紛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