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成帝駕崩以後,漢哀帝繼位。這時,王政君又下詔讓王莽輔政,給了王莽絕好的施展才華、擴大政治勢力的機會。
哀帝對王氏家族不滿,對王氏家族實施打擊。王根及王況之父王商所薦舉為官的人,皆予以罷免。這樣,王氏外戚的勢力受到削弱,王莽當然會退出輔政大臣之列。後來,哀帝迫於朝野上下的壓力,不得不以王政君的名義,下詔將王莽召回,並予以執政。因此可以說,當時王政君還是實際掌權者。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死於未央宮,哀帝無子,於是中山孝王的兒子劉衍即位,是為漢平帝。平帝年僅九歲,體弱多病,王政君臨朝,委政於王莽。從此,王莽掌握了實際權力,在朝野上大肆清除政敵。
初始元年(8年),王莽頭戴皇冠,自稱皇帝,廢幼主改國號,派人衝進宮來,問自己的姑姑王政君要玉璽時,王政君這才如夢初醒,氣憤地將玉璽狠狠地砸向地上,玉璽摔在地下,摔破了一個角,王莽讓人拿黃金補好,照樣使用。
從曆史來看,如果沒有王政君,沒有王政君一手締造的王氏集團,就不會有王莽做皇帝。建國五年(公元13年)二月,王政君以84歲的高壽離開人世。
品讀:裙帶政治
說起王政君及王氏家族的“五將十侯”,不得不說到外戚。這種以皇帝的母族或者妻族利用掖庭之親而顯赫的政治集團,構成封建政治史上的“裙帶政治”。
“裙帶”在英文中有一個意思大致相當的詞:Crony。據《朗文當代英語詞典》,Crony是指一個集團中的成員,這個集團中的成員們之間交往密切、互相支持,並為彼此利益不惜采取陰謀行動。
漢語中的“裙帶現象”,最初指某人因自己妻子或其他女性親屬的關係而獲得官職。後泛指因血親、姻親和密友關係而獲得政治、經濟上的利益,以及政治領導人對效忠者、追隨者給予特別的庇護、提拔和獎賞。
“裙帶政治”在中國曆史上也叫“外戚政治”,這也並非古代中國獨有。在美國也有這樣的政治現象,《為裙帶政治叫好》一書的作者亞當·貝洛認為,美國人從心底裏喜歡家族政治。貝洛分析說,美國人認為家族政治並不可怕,因為如果美國人厭惡這種現象,那麼布什和希拉裏就不會那麼大受歡迎了。分析人士還認為現代美國政治,實際已造就了一種能夠使家族產生一代、兩代甚至三四代政治家的體製。
這種具有東方色彩的家族政治為何會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社會生根?英國女議員貝蒂·布思羅伊德對此有個形象的比喻:“政治流淌在一個家庭的血液中,就像煤垢永存在礦工家族的指甲縫裏一樣。”政治家族的“經營模式”同豪門巨賈的家族生意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一代又一代地“複製”政治家,把政治變成“家族事業”,這幾乎與中國封建帝王世襲製相吻合。
中國曆史上“外戚政治”的極端形式就是“外戚專權”。正如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教授喬納森·特裏認為,政治上的裙帶關係影響極壞。他表示,家族政治使得財富和權力這兩種最強大的因素結合在一起,而獲益者隻會是精英階層的子女。
漢代是外戚政治及其突出的時期。早在西漢建朝之初,就有呂氏的外戚之亂;西漢中晚期,外戚政治發展到極至,皇權每況愈下,最終旁落到後宮王政君王氏一家,出現曆史上的“群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最後漢朝由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篡位建立的“新”朝替代。
維護漢王朝統治的人說王政君如同小說《紅樓夢》中的邢夫人,王熙風說“邢夫人稟性愚弱,隻知奉承賈赦以自保,次則婪取財貨為自得”,認為王政君用奉承兒子胡作非為自保,讓漢室無後,丈夫的早死,兒子的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給她留下了權力空間,使得她不斷對娘家一族人提拔,王家一門飛黃騰達,王政君繼呂氏大力發揚外戚專權,這鞏固了自己的皇後地位,也壯大了王氏家族的勢力,以至使自己無孫,皇室無劉姓嫡傳,使劉姓的漢王朝終於異姓為王,她成了西漢王朝的終結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