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編後贅言(1 / 1)

餘存心追念蘄王可謂久矣!

大約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伊始,餘受命主編綏德民間文學“三集成”卷本,由采錄、整理、編輯韓世忠的傳說故事引發,凡關乎韓世忠之文字資料、詩詞、遺墨,莫不一一摘抄複印之;凡關乎韓世忠之生平,如《宋史》、《南宋紀事本末》、趙雄所撰之神道碑記以及本土蘄王祠廟之碑記等等,莫不一一研讀深究之。由是,引發出韓世忠被奪權釋兵、甘自辭官歸隱後“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時跨一驢,從二、三童奴,負幾杖、操酒壺,盡興而歸。平時將佐部曲皆莫見其麵”諸多文字背後所隱藏的詰疑,久久不能釋懷!

竊以為韓世忠晚年的境遇和未老而早逝,大有質疑在!曆時九百餘年,古今文史界之專家、學者們為何漠然無視、置之不理呢?

記得1995年初,以中共綏德縣委暨縣人民政府之名義,召開縣級機關、單位全體幹部、職工捐資動員大會,是為蘄王韓世忠新修紀念館,在龍灣經濟開發區樹立巨型石雕塑像援為古曆史文化名城綏德縣的城標!那年7月,一步岩蘄王廟會之盛況,確乎空前絕後!恐怕連蘄王爺也料想不及——這一屆廟會,有中共榆林地委駐綏辦事處、中共綏德縣委、綏德縣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鄉(鎮)黨政和縣屬機關單位,一舉敬獻了八尊紀念石碑,至於民間所獻之巨幅匾牌和錦匾,大約有二三十塊(幅)之多,鐫刻在石碑、匾牌上麵的官銜職稱、姓氏尊名,單地、縣級領導多達二十餘人!

毋庸諱言,當今中國的事理,總是得由領導人首先認可。借助紀念、宣揚蘄王之英烈,召喚綏德人民愛故鄉熱土,弘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開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之新局麵,綏德縣三十數萬餘父老鄉親誰不渴盼?民族英雄韓世忠,實乃綏德父老之“精神家園”。由是,借“籌建韓世忠紀念館暨雕像領導小組”授命撰寫碑文,餘謹以“實乃心存憤慨,肺腑鬱結而薨。王之苦衷,唯民心知之,所以神廟祀祭,香火不絕”數句結尾,其意隻在於提請綏德父老以及拜謁蘄王廟的遊客能更深入地去了解和探究蘄王韓世忠的一生,重新認知他晚年的悲劇境遇!這,對於當今的綏德人民和國人乃至子孫後代們,或許比建紀念館、樹立雕像更為重要!

然而,伴隨風靡一時的韓世忠熱乍然降溫,戛然消逝,於此二十餘年間,僅有一二文友就此碑文之結尾麵詰於餘:你斷言“蘄王實乃心存憤慨,肺腑鬱結而薨”的依據是什麼,是否妥當雲雲。我十分感激朋友的詰問。有此詰問,足以證明他們看了碑文,誠然不失為我的知音。然而,悠悠二十餘年,我也倍多感受了人微言輕之可哀!

而今,我所以舊話重提,一而再三追念蘄王,僅隻為再寄希望予更多的讀者:重新認知蘄王一生之可歌亦可泣,盡快讓綏德漢韓世忠走下神壇,回歸民間!因為,時至今日,酷愛故鄉熱土,矢誌忠心報國、心懷大愛至善、恪守平民本份的綏德漢韓世忠的精神,不單三十數萬餘綏德父老需要,十數億國人亦依然需要!

作為本書的編著者,此《追念蘄王》所以能終於付梓,確乎非我一人之力。春節伊始,韓世忠後裔韓成之先生特地於河南光山縣打電話告餘曰:《韓氏家譜》已麵世,特郵寄了一套贈予故鄉綏德縣檔案館收藏,有關韓世忠的資料盡在其中雲。又如,年兄王樹才得知餘正編著《追念蘄王》一書,謹將他十數年前親手抄錄的蘄王《墓誌銘》獻出。又如,劉淩雲先生正潛心於著作《我讀詩經》一書,但凡我去求助便即刻放下他的案頭作業。於此,還特別應予以說明的,《追念蘄王》一書中凡二百三十條注釋文稿,乃係綏德縣博物館館員紀玉蓮一手完成,其功不可沒,亦當與餘同樣享有著作權。謹為此,特向這四位同誌道一聲誠摯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