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劉秀
(公元前6年~公元57年)
在位時間:公元25年~公元57年
曾用年號:
諡號:光武
廟號:世祖
安葬地:原陵
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
公元22年,劉秀和兄長劉縯在舂陵起兵,加入綠林軍作戰。
公元23年,綠林軍在昆陽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王莽軍隊,敲響了王莽的喪鍾,劉秀也因此戰聲名鵲起,威震四方。
公元23年,劉秀兄長劉繽被劉玄所殺。
公元24年,劉秀前往河北,得到當地豪強的支持,開始與綠林、赤眉分庭抗禮。
公元25年,劉秀稱帝,東漢紀元開始。
公元17年,劉秀收編赤眉軍,之後又花了10餘年的時間,統一了全國。
公元57年,劉秀逝世,諡號光武帝,廟號世祖。
劉秀在曆代皇帝中,文化程度算是最高的,在稱帝之前,他已經是大學生了。因此,劉秀才能率眾獲得昆陽之戰的大勝,才能在兄長劉縯被劉玄所殺後,還能隱忍發,韜光養晦。直到去了河北,得到當地地主豪強勢力的支持,才稱帝而取天下。
劉秀將他的軍事和統治政策的核心定為以柔取天下,以柔治國,結果迅速地統一了全國,又迅速地解決西漢末年土地流失,生產滯後的問題,使東漢王朝的經濟在短期內得以恢複,社會生產力也大為發展。但劉秀的這套以柔治國的思想,卻為東漢王朝後來出現被外戚宦官相繼專政的局麵埋下了伏筆。
起兵南陽成名昆陽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祖上曾被封為舂陵侯。
公元前45年,襲爵的劉仁嫌舂陵潮淫,經漢元帝同意,把族人遷到了南陽郡蔡陽縣白水鄉。為了表明自己的皇族血統,劉仁仍把新居稱為舂陵。劉秀的祖父劉回無爵可襲,隻當了個都尉,而劉秀的父親劉欽則隻能當個南頓縣令,後來劉欽去世,9歲的劉秀便由當蕭縣縣令的叔父劉良撫養長大。
年輕時的劉秀,處事謹慎,講信用,喜歡務農,性情溫和。後來到京都長安,進入大學學習。此時劉秀也沒有什麼大誌,有一次他在新野見到後來的陰皇後陰麗華,覺得長得漂亮,心中頓生愛慕之情,後來到了長安後,見到執金吾(負責監督、檢查京都及附近地區治安的長官)出行時有很多車馬隨從,聲勢顯赫,就大為感慨地說: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而他大哥劉繽卻性情剛毅,不事家業,劉氏皇族的意識特強,對新莽政權極端不滿,破產散財,交結雄俊人物,頗有取天下的野心。當年漢高祖劉邦喜好結交,不事家產,劉邦的二哥劉喜專心治理家業,劉縯就自比劉邦,以劉喜比劉秀。
新莽末年爆發了農民大起義,劉縯和劉秀兄弟趁機於公元22年起兵,以重建漢朝為口號,大肆招兵買馬。
這時,綠林起義軍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但其中派係林立,無法統一號令,為了行動統一,將領們都主張擁立一個劉姓的皇帝,總算是統一了一回。但隨後又為皇帝的人選爭執不休,因為劉繽有威望,治軍嚴明,南陽一帶的豪傑人物,都認為劉繽最為合適,而新市、平林軍的將領們大都喜歡散漫放縱,擔心立了劉繽不得自由,於是就找到了既無兵權又膽小怕事的劉玄,擁立為“更始皇帝”,造成既成事實,劉繽和他的擁護者不得不默認。
更始帝劉玄即位後,派王鳳、王常、劉秀進攻昆陽(今河南葉縣)。他們很快地打下昆陽,接著又打下了臨近的郾城(今河南郾城縣)和定陵(今河南郾城縣西北)。
南陽一帶的情況使王莽震驚,調兵遣將;很快集結了43萬人馬,號稱百萬,命司空王邑與司徒王尋率領前往鎮壓。王邑、王尋從洛陽出發,旌旗車輛千裏不絕。劉秀這邊,駐守在昆陽的隻有八九千人。有的將領在昆陽城上望見王莽的軍隊人馬眾多,怕對付不了,主張放棄昆陽,回到原來的據點去。劉秀非常冷靜地向將領們說道:
“現在糧草無多,來敵強大。並力抗敵,還有打勝的希望,要是分散,必然被消滅,而且宛城還沒攻下,來不了救兵,昆陽一失,一天之內,各軍也就全都完蛋。現在怎麼不同心同德,共建功名,反而隻想看守自己的妻子和財物呢?”將領們覺得劉秀說得有道理,但是又覺得王莽軍兵力強大,死守在昆陽也不是個辦法。劉秀就決定,由王鳳、王常守城,自己和李軼等13人騎馬乘夜闖出城南門,召集在外的軍隊。王莽軍沒有防備,就給他們衝出了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