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初夏,我剛收到從異域寄來的英文版《海明威在古巴》,隔數天正展卷快讀時,但見清晰簡潔的文字配上眾多初次看到的照片,以及從未讓人查看的寶貴的資料,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思忖再三,深覺此書對我國讀者來說是新穎而陌生的,頗有移譯介紹的價值,再則由於圖文匹配,會使讀者對較熟稔的海明威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書的兩位作者希拉裏·海明威和卡林·布倫南對我國讀者是陌生的,有必要略作介紹。前者是海明威的侄女,是《與海明威一起打獵》的作者,是獲獎紀實小說作家;後者是獲獎攝影記者、作家,並且是海明威研究學者。
美國現代著名作家歐內斯特·密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生於伊利諾伊州,他除了受過正規教育外,還從他的父母親處接受過不同而有益的教育。他母親教他練習拉大提琴,他父親教他外出釣魚和射擊。他學習成績優秀,並且很早就編輯校刊,同時還給校外文學雜誌投稿,其中不乏短篇小說(有的文筆已初露往後日趨成熟的風格的端倪)。他早年的多方麵修養,無形中為他以後成為作家、探險家和旅行者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海明威成名後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乞力馬紮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殺人者》(The Killers)和《弗朗西斯·麥康伯短暫的幸福生活》(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和六部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富人與窮人》(又譯《有錢人和沒錢人》,To Have and Have Not)、《喪鍾為誰而鳴》(又譯《戰地鍾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過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和《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海明威的小說與當時文壇上的著名作家的作品不同之處有兩個特點,其一是他精通現代的敘事藝術,複興了口語的傳統,文字簡樸流暢,不枝不蔓,風格獨特,使很多初讀他作品的人為這種洗練精致的文筆所吸引,一讀為快。其二是成稿後認真修改,削繁就簡,不求篇幅過長,他的長篇小說的字數,在一般人眼中似乎僅是中、短篇小說的分量,如《老人與海》看似薄薄的一本,與狄更斯的《聖誕歡歌》不相上下,同樣以篇幅不大、內容充實而獲得暢銷。有傳聞這樣說,他的《永別了,武器》中的“結尾重寫了十七次以後,他才把修改好的校樣付郵寄出”。所以海明威在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非易事。他還有與眾多作家迥然不同的特色和風格,關鍵在於他的創作實踐是有他的理論作支持的,他認為隻有“一切蹩腳的作家都喜歡用史詩式的寫法”。這些細節在《海明威在古巴》中所引原書文字時常有顯露,值得我們深入領會和認真學習。
海明威的感情和家庭生活也是很複雜的,讀者在閱讀本書前如有所了解,對他們理解全書的脈絡是很有幫助的,不致迷惘而在理解上有所影響。他一生經曆三次離異、四次結婚,他的四任妻子是:哈德莉·理查森、波琳·帕伊弗、瑪莎·蓋爾霍恩和瑪麗·威爾希。瑪麗·威爾希應該說是他生活上最後堪稱善良忠厚的慰藉者。至於海明威於1961年7月2日的夜晚,在他與至親摯友歡飲聚餐後不到十小時,就在愛達荷州家中用獵槍結束自己的生命,事後經人研究,這可能與他久患抑鬱症(depression)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