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流沙
先不說他的名字,即使說了,也沒有多少人能夠知道,但是他的故事,卻令人驚訝。
1991年,他20歲,已是上海複旦大學生物係的高才生了,再待一年,他就可以得到學位。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卻退學了。他從小的夢想就是哈佛大學,而不是複旦。這樣離去,似乎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為了簽證,他卻在國內等了四年。
在美國,他向哈佛大學申請了兩次,兩次都沒有通過,直到第三年第三次申請他才成功。
哈佛夢他做了十多年。1998年,他即將獲得哈佛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時,他又作出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放棄博士學位跟著一位同學回國了。
同學的名字叫張朝陽,他們一起白手起家,最後成為搜狐網的中堅分子。1999年,他在即將成為搜狐第一副總裁的時候又作出一個決定:離開搜狐。他對別人的解釋是:他不是給別人打工的人,幫人成為英雄不是他的夢想。
他創辦了“e龍網”。當“e龍網”破土而出,取得6000萬資金支持時,他又作出一個更令人費解的決定,他離開“e龍”網不幹了。
看看他這十五年遇上的每一個機會,如果抓住任何一個,他都會功成名就。假如這樣的機會能寵幸我們,我們定會感謝上蒼對自己的垂青。
但是,這個人,他卻淺嚐輒止,在到達巔峰的時刻,突然收手,飄然離去。
在這個“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裏,他顯然不是我們眼中的英雄,相反,他具備一個失敗者所具備的特征。但是他不承認,他說人生在於不斷追求,這個過程應該是快樂的、自我的,是按照自己的價值體係來衡量的。功成名就不是快樂,功成名就也不是一個人的終極價值。他是一個為了拚搏而存在的人,他更像戰場上的戰士,當把敵人打翻在地時,轉身而去,把戰利品留給了別人。也許他要的就是那種衝鋒陷陣的感覺。
名利場就像幾年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曆史,我們記住的往往是那些攀上頂峰的人,而對那些到達巔峰卻知足地轉身下山的人,我們再也記不起他們的名字了。
他就是這樣的一位攀登者,他所做的不是為了衝頂,而純粹是為了享受攀登的快樂。
他的名字叫張黎剛,一個和張朝陽一樣優秀的男人。他說,天下隻有一種英雄,那就是人性的英雄。
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同樣令人難忘。追逐理想的過程有歡笑,有淚水,有收獲,有失落,這些已深深刻在我們心裏,最後的結局還需要計較嗎?人生路上,過程比結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