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那位農家大嫂拍著巴掌,從稻場壩那頭走到了李調元麵前,說出了上聯:

饑雞盜稻重簡打

李調元一聽,曉得這是一種諧音疊字趣對,在對聯中是堪稱上品的,他不由得驚歎出此人的才思,又為自己急切間想不出下聯而急得背著雙手在稻場壩踱起步來。

大約過了一袋煙工夫,李調元還沒有想出頭緒,他皺著眉望著古老陳舊的農家小屋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看見屋梁上瓦片下,一隻老鼠伸出頭來,精靈的小眼睛盯住底下的一切,煞是有趣。這時,曬場上風車般卷起一股灰塵,撲麵而來,嗆得李調元憋氣不住,一陣猛咳,老鼠也從梁上驚竄而去。李調元觸景生情,心中一動,連說:“有了,有了!”指著掠竄過梁的老鼠,道出下聯:

署鼠涼梁客咳驚

農家大嫂們也被這來自生活的通俗易懂的趣對折服了。

李調元閑居在家時,遍遊川內名山大刹。

這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看到一座古刹。刹內鍾聲陣陣、煙霧繚繞,香火甚是興旺。他興致正濃,便走了進去。

廟中的和尚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稟報進去,由長老和尚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裏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人方丈室巾,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

席問,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和尚的師父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荷花。筆法簡潔、暈染得法,好似真的一樣。

傳說,當時的長老和尚作畫之後,正逢江南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

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

李調元聽長老和尚這麼一說,興趣陡增,馬上要長老和尚把畫給他看。長老和尚當即焚香淨手,揭開方丈室中那一麵掛在牆上的紅緞,取下一幅裱褙得很好的生宣水墨畫。李調元一看,果然是畫妙字絕,確為唐伯虎真跡。他望著這個對子一尋思,才發現其中之妙處。

原來,這句七字對,無論反念順讀,其字音均是一樣的,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李調元也更加敬重這位明代的江南才子了。

長老和尚看到李調元對畫沉思、凝神不動,以為他還沒有解此上聯之妙,就提醒他說:“李大人,這副對子有點怪,正反兩念都是一樣的,好多到這裏來應對的名人才子都打退堂鼓了。”

李調元聽了這話,微微一笑,向長老和尚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

“大人對出來了?”

“不敢,獻醜而已!”

長老和尚見他這麼一說,知道絕不會假,趕快將墨硯取來,將那幅畫在案幾上輕輕展開,親自將水憩墨飽的大號提筆捧到李調元麵前:“請大人錦上添花!”

隻見李調元提筆在手,略一沉思,便緊靠唐伯虎上對之旁,寫了下聯:

書臨漢字翰林書

從此,這幅畫就作為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掛在方丈室中了。

一言心語

是金子不會為石頭。是石頭變不成金子。李調元詩文滿腹、才學出眾。不愧為是一塊閃亮的“金子”。

何紹基的傳說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湖南道縣人,是清代道光鹹豐年間著名的詩人、書法家。被時人譽為清代第一大碑學家,又被後人稱為清代書法第一大家。著有《東洲草堂詩集》、《東洲草堂文鈔》等。

何字不易求

提起書法家何紹基,在前清,他是一麵響當當的銅鑼。他大筆隻這麼一揮:點一點是個繡球,撇一撇是把利劍,豎的是鐵杆,橫的是扁擔。他寫的字,自成一體,人稱“何字”。登門求字的人,前腳才出大門,後腳又跟著進了書房。弄得何紹基真是應接不暇。當然,他也不是有求必應的。要是那樣,他的手筆,那還值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