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世
1904年丁巳陽曆5月23日,王明誕生於當時的安徽省六安縣六區金家寨鎮下碼頭。
按現在的行政區劃歸屬,王明應是安徽省金寨縣古碑區雙石鄉碼頭村人。相傳金家寨街區興建於唐朝末年,古名“金釵鎮”。據地方誌記載,至明末清初之時,“金釵鎮”被通稱為“金家寨”。
金家寨位於安徽河南交界之地,街西首牆上立有六安、商城、固始三縣界碑,故有“雞鳴聽兩省,狗咬聞三縣”之稱。這個皖西邊陲的小鎮,周圍山高嶺峻,依山傍水,關寨環列,曆史上曾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金寨縣有六支主要山脈,兩條主要河流。小有名氣的史河、淠河即發源於此,貫穿全境。金家寨在史河上遊張弓山下。以獅子嶺頭為界,分上下碼頭兩個街區,約有三千多人口。金家寨盛產竹、杉、鐵、炭等山貨,史河下遊的商家經常帶著糧、鹽等日用品來收買山貨。
1918年,14歲的王明曾作七律一首,描述金家寨當時的貨運情景。詩曰:
金家寨立史河邊,
住戶商家人數千。
懸劍張弓峰對峙,
獅頭貓洞嶺相連。
毛牌月月來鹽米,
山貨年年出竹杉。
雞犬聲聞三縣樂,
誰分皖省與河南。
金家寨曆史盡管悠久,但正式設縣,則是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的事。1932年11月,國民黨政府將安徽省的六安、瞿山、瞿邱三縣和河南的固始、商城二縣的邊境地區之一部,劃歸一起,建立了以當時駐軍將領衛立煌名字命名的“立煌縣”。金家寨作為立煌縣政府所在地,改稱為“金寨鎮”。抗日戰爭時期,“立煌縣”一度成為安徽省臨時省會所在地。1947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時解放了金家寨。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後,又以原縣政府所在地金寨鎮命名,將“立煌縣”改為“金寨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金寨縣人民政府仍設在金寨鎮。1954年3月,這裏的人們在日益高漲的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運動中開始了一項重大工程——修建梅山水庫。到1956年4月梅山水庫建成時,有著悠久曆史和動人傳說的金寨鎮,已是汪洋一片,不複存在了。
王明誕生於金家寨,他的籍貫應是現在的安徽省金寨縣。不過,王明祖籍卻是安徽省徑縣雲嶺村。清朝的某一年,這裏洪水泛濫,鄉村受災,王明高祖父陳世學和高祖母呂老太無法生計,遂投奔到金家寨的哥哥家來。呂老太的哥哥當時開個小染房,生活還過得去,他們便在哥哥的幫助下,暫時在金家寨安頓下來。
陳世學在金家寨住了一年多,聽說雲嶺村災情過後生產恢複,便不顧病體,要領著家人返回故裏。可是,生活的奔波使陳世學在返途中一病不起。呂老太埋
葬了陳世學後,隻得又帶著孩子們返回了金家寨。從此,王明家係就在金家寨繁衍生息起來。筆者在雲嶺村查到了陳國世係圖和幾個支譜,上麵記載:春秋戰國時,胡公滿,封為陳國,遂姓陳,傳了79世。
王明的曾祖父陳應義,生有兩個兒子。小兒子陳亨錫,就是王明的祖父。
陳亨錫,號毓亭,是一位私塾先生。他擅長書法,精於裱糊,也算是一位鄉村才子。但他沒有田產,僅以教書為生,仍然無法滿足家人的生活。所以,陳亨錫曾與五家親友合夥開過一個小香鋪,以此來補充生活的不足。
王明祖母曾氏,是河坪丁家堡人。她生有五男三女,其中老大陳聘之,就是王明的父親。
王明的父親陳嘉渭,字炳森,號聘之,1877年陰曆八月十九日生。他小時讀過三年私塾,但由於生活艱難,身為長子,隻好在15歲時輟學,到離家25裏地的胡家店子當學徒。陳聘之在“陳慶號”學滿三年後,又回到金家寨下碼頭幫助父親開香鋪。陳聘之作生意倒算有了“學曆”,但在與五家合夥開的小香鋪中,仍然隻能充當小店員的角色。
1897年,20歲的陳聘之娶喻幼華為妻。
喻幼華,號淑連,1880年生於金寨的張家畈村。她個子雖小,眼睛也有些近視,卻是一位善良、能幹、賢慧的鄉村婦女。自己不太識字的喻幼華結婚後卻積極培養子女讀書識字。1924年,她還建議陳聘之辦了個女子學校,專門招收那些無門讀書的女子。喻幼華招收了幾十名女學生,自任女子學校校長,陳聘之為副校長兼教員。黃啟仁、張育才、陳覺民、陳紹偉等都在該校任教。
當時,女子讀書是叛逆,婦女出任校長更是大逆不道。喻幼華辦學招來了眾多非議。王明四叔陳雲溪是位封建衛道士,他就反對哥嫂辦女子學校,揚言要進行破壞。於是,喻幼華整日拄著拐棍在校門前守衛,致使他們沒敢來搗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