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孟小冬 為誰風露立中宵(1 / 3)

梨園應是女中賢,

餘派聲腔亦可傳。

地獄天堂都一夢,

煙霞窟裏送芳年。

張伯駒

人都說,寫梅蘭芳可以略去孟小冬,但寫孟小冬則不能不提梅蘭芳;同樣,杜月笙傳可以沒有孟小冬,但孟小冬傳裏則繞不開杜月笙。一生傲岸的她,在兩個男人的光環背後,走出的卻是屬於自己的傳奇人生。

她是一個感性的人。

1925年,14歲便大紅大紫的她毅然為了事業放棄愛情,離開了日後上海黑幫的大佬杜月笙,奔向梨園的“天堂”——北京;後來,正值事業如日中天的她又憤然離開北京,甩開“梅孟之戀”的“戲中戲”,回到已經是杜月笙隻手遮天的上海,開始了深居簡出的隱匿生活。

她的一生足夠被稱之為傳奇。

在杜月笙60歲壽辰之時,已經40多歲的她以一曲《搜孤救孤》再次轟動了上海灘,成為名副其實的“實力派偶像”。這個經曆了人間無數苦難的“天下第一老生”,始終傲然立於塵世間。然世事弄人,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隨杜月笙避難香港的她,卻始終是一個妾的身份!

19世紀初,在上海老城廂古城牆旁,當時住在附近的藝人每天早晨在此吊嗓子,其間有一個5歲的小女孩,她的嗓音略帶一些稚嫩,但在她的姑父看來,不久的將來她肯定是一個響當當的“角”。

她是梨園世家出生,每天在戲曲中熏陶,除練就了傲人的“金嗓子”,還練就了一副錚錚傲骨!在之後的人生歲月裏,她始終是戲台上的“皇”,直至安靜地躺在棺材裏,也依然帶著震耳欲聾的“回音”。

她亦是一個傲岸的人。

麵對梅府“槍案”,她沒有像梅先生那樣抱頭鼠竄;麵對福芝芳的排擠和梅先生的軟弱,她甩下了一句:“我孟小冬要嫁人,也嫁一個一跺腳四城亂顫的‘主’。”毅然離開;麵對年華老去的昔日上海“皇帝”杜月笙,她卻露出了溫柔的一麵,在杜大亨辭世前的兩年,她散盡了積攢了一生的柔情……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曾委托著名小生薑妙香捎話,請她回大陸,但是她始終沒有回來。以孟小冬和杜月笙的關係來說,若是她當時回到大陸,恐怕也過不了文化大革命這一關。雖然說,她是京劇界最著名的客死他鄉的藝人,結局有些悲涼,但還是安詳的。

人麵桃花

1947年8月,上海灘大亨杜月笙60歲壽辰,當時適逢廣西、四川、蘇北等地水災,杜月笙決定組織祝壽賑災義演,當紅名角齊聚上海,孟小冬便以一曲《搜孤救孤》再次轟動了上海灘。

當時大江南北各行各業,都到上海為杜月笙祝壽。祝壽當然要唱戲,何況杜月笙本就是一個票友。當時紅得不得了的“冬皇”孟小冬的戲份,自然不能少。聽說孟小冬要唱,外邊的人都坐飛機來聽。據說,票一般人買不到,早已被“內定”了。

當時已有無線電收音機,於是無線電收音機在十裏洋場的小攤位上開始走俏,竟然一個小攤位1小時就賣出20多部。

所有的名角全到場來看。

謝幕後觀眾根本不走,都想看看她的便裝,結果還是杜月笙上後台好一番說勸,才謝了一次幕。然而,就是這一次的演出被梨園界稱為“廣陵絕唱”,從此,“冬皇”再也沒有登台演出過。

如今的十裏洋場已經蓋起了高樓大廈,那昔日的輝煌仿似過眼雲煙。然而,在浮華如夢的20世紀30年的大上海,她的確曾存在過,留下驚鴻之影。

當我們回憶起那時上海灘,你可曾想起那令人魂牽夢縈的“人麵桃花”呢!

冬皇出世

1908年,一個在十裏洋場賣梨的年輕人,憑著一身的膽識把梨賣進了“黃公館”;而就在這一年,一個叫做雷瑪斯的葡萄牙人在美租界乍浦路中西書院北首112號(靠海寧路)創建了虹口活動影戲園,兩年後改稱為虹口大戲院;同年,一個儀表堂堂、氣度瀟灑、舉止端莊的年輕人,由梅小生更名為梅蘭芳,從此“梅蘭芳”這個名字再也沒有退出戲曲舞台;在這一年,在上海灘一個靠近法租界的民國路一條弄堂中的普通樓房裏,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父母為其取名孟小冬。當時的人們還不清楚,這三個人和一個戲院會有怎樣錯綜複雜的感情。

孟小冬出生於1907年農曆冬月十六,因而取名叫小冬。

小冬的家可謂是唱戲的世家。當時,唱戲的還被稱為“下九流”的行當,然而,在“下九流”的行當裏,老孟家算是很吃香的。在孟小冬家,逢年過節聊得最多的,就是祖父孟七了,孟七可以算是整個梨園界的老前輩,讓他一炮而紅的是他曾經在英王陳玉成辦的科班裏教過戲,這可是“下九流”裏上了“廳堂”的大事,這也成了老孟家族的榮耀。

就是在這樣的榮耀下,孟小冬從5歲開始就隨著父親孟鴻群,每天早晨吊嗓子。然而,當時女人在戲班子裏是吃不開的,所以孟小冬並沒有受到家族的嚴訓,也就是沒有把她當重點培養對象。

看著孟小冬一天天地成長,一個好苗子就要被淹沒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封建傳統之中的時候,她的姑父站了出來,成為她的啟蒙老師。

既然要打破這種製度,就必須管教出一個“可以影響時代的人”,所以,姑父仇月祥對她管教非常嚴,藝術上稍有差錯就會責打。一個日後成為“冬皇”的女孩子的童年,就是在不斷地責打中慢慢地成長著,一直到她14歲那年。

現在已無法考證,是經過怎樣的周折,她的姑父抵住無數親人和社會的反對,把孟小冬推上了虹口大戲院的戲台。姑父是唱老生的,所以孟小冬也同樣唱老生,是金子無論穿上了怎樣的“外衣”,她始終都會發出光芒。沒幾場戲,孟小冬就名聲在外了,隻要有她出台唱戲,場場爆滿,票價也飛漲。不久,在人們心中,一個上海灘的名角便冉冉升起。

所謂天才,即天生就是一個有用之才。孟小冬亦是一個天才,因她憑著自己的才藝創造了兩個傳奇:孟小冬的崛起,為女演員在京劇舞台上爭取了應有的地位,同時也打破了“女人不唱戲”的封建傳統;她先後嫁給梅蘭芳和杜月笙,這是那個時代的兩個代表性人物。

孟小冬亦因此成為了當時茶餘飯後人們私聊最多的傳奇女人。

邂逅杜月笙

當然,很多曆史不可能完全展現在我們麵前,正如孟小冬與杜月笙的愛戀也不可能完全展現在讀者麵前一樣。我們隻能從曆史的蛛絲馬跡中,窺探他們那一段亂世中的愛戀。

依據杜月笙的後人杜美如回憶,早年杜月笙便與孟小冬結識了。當然,依據杜月笙對京劇的狂熱來推斷,他們早年的結識也在情理之中。

杜月笙喜好京劇,有“天下頭號戲迷”之稱,有了權勢他曾兼任多家票房的理事。他自己開設的恒社,也專門設有京劇組,名伶馬連良、高慶奎、譚富英、葉盛蘭,名票趙培鑫、趙榮琛、楊畹農等人,都是該社門徒。他的戲癮亦很大,不光愛聽愛看,他還給自己請專人教授,學會後就到票房裏走票。

1925年,孟小冬17歲。這一年,她離開上海,遠走北京。就是在這一年,杜月笙在租界與軍閥當局庇護下,成立“三鑫公司”,壟斷法租界鴉片提運,勢力日大,成為與黃金榮、張嘯林並稱的“上海三大亨”之一。為什麼偏偏在這一年孟小冬遠走北京?兩個人之間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一種說法是:杜月笙在1925年就開始喜歡小冬,隻是小冬當時年紀還小,而他又忙於“事業”。所以,兩個人沒能有過多的交集,但彼此間肯定是有愛慕之心的。

另一種說法是:孟小冬很早就和杜月笙在一起了,他們的關係是高興時在一起,不高興時分開,雖不在一起住,卻是事實上的夫妻關係,差不多有20年。杜、孟的感情,無論是時間跨度還是感情深厚度,都不是梅、孟可比的。

世事滄桑,我們無法證明他們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但是,他們很早就結識是確定的。從時間上推算,小冬14歲就在戲台上大紅大紫了,17歲時才離開上海,中間的三年時間正是杜月笙崛起的那段時間,以杜月笙的性格,追求小冬也是無可厚非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