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謝秀玲 陳景嶽

崇武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突出部,位於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上。東瀕台灣海峽,與台灣相距僅97海裏。是祖國大陸離台灣島最近的地方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被列為首批閩南沿海開發工業“衛星鎮”。是福建對台的重要窗口和曆史文化名鎮,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祖國大陸首先與台灣進行商品貿易和人員往來的港口。改革開放以來,崇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後榮獲“中國石雕之鄉”、“國家4A級名勝風景區”、“中國魅力鄉土民風名鎮”、“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全國文明村鎮”、“國家衛生鎮”、“全國十佳古鎮”、“中國綠色名鎮”、“全國優秀鄉鎮”等稱號。

崇武有著豐富而獨具特色的人文曆史,遍布於半島熠熠生輝的雕刻建築藝術和古樸奇特的民間風俗以及內涵深邃的惠女風情,充分展示了崇武深厚的曆史人文資源,給古鎮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崇武古城是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石結構城堡,亦是明代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的主戰場。現今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0.5平方千米的崇武古城內,聚居著當年抗倭軍隊的後裔。不到2萬人的人口,卻有98個姓氏,俗稱“崇武百家姓”。這裏所傳承的“祭海”、“獻金”、“開海門”、“迎親”等一些民俗活動,既有中原古老文化的遺風,又是海洋冒險生活的反映。充分體現了中原文化、屯兵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合共生,同時也養育了崇武人爽朗、豪邁、勇敢、拚搏的性格。

而聚居崇武鎮的“惠安女”作為福建省的“形象大使”名揚中外,已成為這裏一道富有詩情畫意的獨特風景線。由古老的大頭髻、黑頭篷、綴接衫、寬筒褲和當代的黃鬥笠、花絲巾、短上衣、黑綢褲、銀腰鏈等組成的獨具韻味的服飾,生動演繹了惠安女淳樸善良、勤勞賢惠、任勞任怨的傳統美德和獨特的創造力。

作為中國石雕之鄉,崇武可以說是一座大型的石文化博物館。蜚聲海內外的崇武石雕,因其工藝曆史悠久,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及海洋文化於一體,自成精雕細刻、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風格。石雕技藝分線雕、沉雕、浮雕、圓雕、影雕、微雕等多種手法,早在古代就被譽為“全國青石雕刻之冠”。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紀念館、中國閩台緣博物館等均留下了崇武人不朽的雕刻傑作。目前,崇武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石雕石材生產加工基地,世界各地有2000多種石材雲集崇武,經過雕刻、加工後,產品暢銷日本、東南亞及歐美等20多個國家。

崇武,是海峽西岸一顆璀璨的明珠。

(謝秀玲惠安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崇武鎮原黨委書記陳景嶽崇武鎮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