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寫作八大實用技法記敘文是我們初中階段經常接觸到的文體,雖然生活中可以記敘的人、事、物很多,但是好多同學在作文的時候還是會感覺無從下筆。
也有一部分同學雖然在作文中有話可說,但是寫出的東西隻是簡單地平鋪直敘,不講究任何技巧,這樣的文章同樣很難吸引讀者。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有必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掌握幾種記敘文寫作的實用技法,從根本上提高作文的質量,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第一招以小見大法
以小見大,就是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用小的事物來表現大的主題的寫作方法。
以小見大也是開掘、深化主題的一種手段。
它與作者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是密切相關的。
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學做生活有心人。
有些同學之所以在作文的時候感覺無從下筆,就是因為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收集寫作的素材。
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斷從生活中獲得有用的信息。
二是嚐試運用辯證法。
在觀察了事物之後,要學會運用辯證的眼光去思考、分析,挖掘出深藏於平凡事物後麵的富有深刻含義的東西。
例如,看到一片落葉,通過思考分析,可以發現它背後深藏著春去秋來、歲月匆匆的道理;樹葉把綠意留給人類,把敗葉留給土地的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
看到農民伯伯的手,通過思考分析,可以發現,世界正是這千千萬萬雙手創造出來的,勞動是生命永恒的動力,等等。
陽光下的藤椅甘肅易達名“咯吱,咯吱”,一陣熟悉的響聲飄入耳鼓,我知道姥爺一定又躺在藤椅上欣賞那些花了。
八十出頭的姥爺,身體枯瘦枯瘦的,腰板卻還挺得很直,頭發已經花白了,老藤似的皺紋爬滿了臉頰。
姥爺常常感歎:“歲月不留人哪!”我一直有點畏懼姥爺。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弄折了他的花,姥爺大發雷霆,竟然當著爸爸的麵,拿掃帚打了我一頓。
後來,姥爺常提起這事兒。
那時,他也是坐在藤椅上,眯著雙眼,輕輕說道:“這些花可都是有感情的,它們陪伴我好多年了。
現在我沒事的時候,給它們澆點水,翻翻土,看它們有沒有開花,我的心情就很好了。”姥爺似乎在自言自語,可他平靜的口吻和陽光下安詳的麵容,著實讓我愧疚了好一陣呢!姥爺不是很愛說話,閑暇的時候,他除了擺弄那些花,就是戴上那副老花鏡,翻翻破舊的《辭海》。
小時候,我有不知道的詞呀、典故呀、人物呀,隻要跟姥爺說一聲,他就會戴上他的老花眼鏡,翻開厚重的《辭海》,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
那時,在我的眼裏,姥爺仿佛就是一本厚厚的《辭海》,無所不知。
當然,尤其讓我對姥爺心生敬畏的是姥爺的一身正氣。
姥爺以前是財務科的科長,這是多麼令人眼紅的職位啊,可是姥爺一直兩袖清風,隻管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他的傻,成為同事私下的笑料,連姥姥、小姨們也怨姥爺老實。
可姥爺很坦然:“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夜半鬼叫門。
什麼叫心底無私天地寬?就我這樣的。”姥爺說完,還重重地拍拍胸脯。
我一天天地長大,姥爺卻在一天天地老去。
可我對姥爺的那種畏懼依然存在。
我想,這不是別的,而是被他內在的威嚴所折服,被他的正氣所感染的緣故吧!然而不管怎樣,他終究是那個坐在藤椅上的慈祥老人,是疼愛我的姥爺。
午後的陽光溫柔地灑在藤椅上,那些花兒在空氣中搖曳,我看到姥爺臉上浮著滿足的笑意。
這個畫麵在我的記憶中定格。
本文是一篇“以小見大”的典型例文。
作者通過生活中發生在姥爺身上的一些小事,展現了姥爺的性格、品質等多個層麵,表現了姥爺嚴厲、耿直的性格特征,從而讓讀者形成了對姥爺這一形象的豐滿全麵的感知。
作者對姥爺的感情,由畏懼到折服,再到體味出深摯的愛,情感過渡自然,真摯感人。
尤其文章最後一段,那個寧靜美好的畫麵,相信不僅定格在了作者的記憶中,也定格在了我們的心底深處。
第二招側麵烘托法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刻畫人物時,總是習慣於從正麵著手,狀其形,摹其貌,擬其聲,繪其態,揣其心,再加上生花的妙筆,從而使得作品中的人物鮮活逼真,如在眼前。
但“紅花還需綠葉扶”,如果能在文章中成功運用側麵烘托的方法,將會使人物的個性更為鮮明突出,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使用側麵烘托法有兩點需要同學們注意:
一、不能喧賓奪主。
側麵烘托其目的還是為了突出主要人物,因此烘托要適度。
如果用於側麵烘托的內容篇幅過長,就會有喧賓奪主之感,達不到原來的目的。
二、不能偏離中心。
側麵烘托是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主要特點,如果在進行側麵烘托時,偏離了這個中心,不僅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還很有可能適得其反。
換糖老人浙江朱佳偉最近,烏鎮居然又有了挑著擔子換糖的人,這使我不禁回憶起孩提時換糖的情景,還有那位換糖的老人……那時,換糖老人經常挑著擔子穿行在村前村後,從馬路兩邊斷腸草花開得轟轟烈烈的時候,一直到陽光很薄、黃昏很短的初冬……他總是提著一麵很小的舊鑼,一邊敲一邊喊,嗓門兒很大,聲音卻很好聽。
老人常穿一件青色的對襟衫子,一雙舊得發黃的解放鞋。
他的臉上已滿是皺紋,眼角的魚尾紋那樣顯眼。
他總是弓著背,嘴也總是抿著,頭發出奇地花白。
他是從外村來的,步行到這兒得好幾裏路。
我跟他雖然認識,卻並不很熟。
他隻管我叫“小孩”,也叫不上我的名字。
有一天傍晚,夜色已經降臨,下起了雷陣雨,我卻看到他仍在雨中穿梭著。
“大伯,怎麼還沒回家呢?”我放聲喊著。
他聞聲停了下來,對我微微一笑:“正趕著回家呢,這天氣……”他用一口純正的桐鄉話喊過來,還不停地埋怨著這說變就變的天氣。
我趕忙跑進裏屋去,找了把黑色的有過無數修補痕跡的舊傘遞給他。
他高興極了,因為對於他來說,這正是雪中送炭。
他又是微微一笑,然後挑起擔子向鋪滿石子的三岔路口走去了。
幾個星期後的一個早晨,我打開大門便發現了兩樣東西,一頂黑色的破雨傘,一塊用報紙包裹著的麥芽糖……這件事已經過去好多年了。
如果沒有看到挑著擔子換糖的人,我也許再也不會記起那個換糖的老人。
至今,已經沒有他的音訊了,他的叫賣聲也消失了好多年。
他現在在世,或者不在世,我也無從知道。
我隻祝願他好人一生平安!
這是一篇采用側麵烘托法寫作的典型作文。
其寫作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采用倒敘激起情趣。
文章采用倒敘的手法,“最近”“居然”等詞讓人充滿好奇:挑擔子換糖的老人為什麼會讓“我”如此在意?吸引讀者一睹為快。
二、運用多種手法映襯。
作者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其中主要運用側麵烘托的手法記敘了一位簡單而善良的換糖老人。
最為精彩的是作者沒有正麵描寫老人的感激之情,而是通過一包麥芽糖來表現,讓人回味無窮。
第三招妙設懸念法
一、開篇設置懸念。
在文章的開篇設置懸念,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的注意,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急於追根究底,急於一口氣讀下去。
比如,在一篇《釘子》的文章中,作者是這樣開頭的:“從前,有個脾氣很壞的小男孩。
一天,他父親給了他一大包釘子,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都必須用鐵錘在他家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那麼,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禁要問:為什麼小男孩的父親要求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必須釘一顆釘子?作者巧妙設下的這一懸念吸引著讀者繼續讀下去,一探究竟。
二、文中設置懸念。
在文章當中設置懸念,能夠使文章的故事情節充滿錯落感,起到推波助瀾、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還是以《釘子》一文為例,文中提到:“他父親又建議說:‘如果你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個釘子。
讀到這裏的時候,讀者不禁又要問為什麼了,於是繼續讀下去。
到了結尾終於揭開謎底,於是不禁為父親高明的教育方式喝彩,進而引發深深的思考。
神奇的變化福建陳碩“到底該不該進去呢?”我站在一家小雜貨店門前來回徘徊,卻始終沒有勇氣跨進去,令我如此害怕的是這家雜貨店的老板。
在門外可以看見正在招待客人的他,蝦米皮一樣的小眼睛眯成一條縫,咧開的大嘴,仿佛顆顆門牙都快笑掉了。
可別看他此時此刻對客人既熱情又主動,真到了客人因商品有問題再去找他時,他馬上就換上了另一副麵孔,待人接物都冷若冰霜。
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上次在這裏退醬油的經曆。
“叔叔,這瓶醬油我不想要了,能幫我退掉嗎?”“你這醬油在哪兒買的呀?憑什麼要找我退啊?”老板滿臉凶惡的表情,頭微微仰起,一副鼻孔衝人出氣的模樣。
我氣得火冒三丈,從我離開這裏到現在,前後隻相差10分鍾,他怎麼就說不認識我了呢?還沒等我說話,他又慢條斯理地開腔了:“小孩子,沒事到街上玩去,別打攪我做生意。”在他充滿嘲諷的語氣中,我憤憤不平地離開了這家雜貨店。
拎著那瓶沒有退掉的醬油,我發誓再也不到這家店來買東西了。
誰知,這回糊塗的媽媽又在這裏買了5斤大米,臨走前還忘了拿找回的零錢。
盡管我千般不願意,還是被媽媽打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