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阿拉伯半島最大的國家,由於受到沙漠的影響,沙特阿拉伯氣候幹燥,多年少雨,因此也被稱為“缺水之國”。漫步在沙特城市,不論是麥加還是麥地那,首先令我們想到的就是豐富的石油以及富有神話色彩的伊斯蘭教,也正是由於宗教的廣泛傳播,導致其政治披上了一層宗教色彩。
第一節阿拉伯半島的沙漠王國
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半島最大的國家,“空曠的紅沙漠”、“無流國”等一係列的代名詞將沙特的特點展現在世人麵前。走進沙特,映入我們眼簾的不是黝黑的石油,就是濁黃的沙漠。在單調顏色之外,卻出現了一抹綿延深邃的湛藍,翻開地圖才發現原來這便是橫跨非洲以及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域——紅海。但在沙漠中與酷熱作鬥爭,為人們阻擋風沙的棗椰樹的確是沙漠的衛士。一排排棗椰樹,形成了一個樹影婆娑、沙漠風情濃鬱的空中花園,它們用結實的枝幹,保衛著沙特的每一寸土地。阿拉伯世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豐富多彩,除了燦若繁星的名勝古跡、浩瀚無際的大沙漠、挺拔秀麗的椰棗令人流連忘返外,更有許多特有的動植物為之增添了不少奇趣。
1.沙特地理概況
沙特阿拉伯以及阿拉伯半島地區,在曆史上曾長期是非洲大陸的一部分。數百萬年前,這塊大陸的東部邊緣地帶周期性地受到海水侵蝕,日積月累,這塊海域最終變成了今日的波斯灣。而在海域生存了數百萬年的海洋生物們的屍體沉積物變成了這一地區最富有的資源——石油。
阿拉伯半島本身的曆史並不長久,最初是由於近期曆史地殼活動而形成的島嶼。其形成的時間大約在2000~2500萬年之間。
由於地殼活動使地表產生巨大的力量,為此將緊密相連的阿拉伯板塊和非洲大陸板塊分開。它們相互分離,最終形成一條幽深的大峽穀,被漂流過的海水不斷填充,形成了今日湛藍的紅海。
由於地殼不斷的活動,峽穀繼續延伸,演變成非洲大陸的裂穀。亞丁灣連接紅海南端,把阿拉伯半島和“非洲角”分開,向東展開為阿拉伯海。在半島東南角,阿拉伯海逐漸變窄形成阿曼灣,向北經過霍爾木茲海峽與波斯灣相連。阿曼灣與波斯灣把半島與伊朗分開,而沙特王國恰好成為阿拉伯半島的中心點。
自1930年發現石油以來,沙特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國家經濟不斷強大,現代文明和各種新生事物也不斷湧入這個最傳統的伊斯蘭國度,古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不斷發生碰撞,並逐漸地融入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沙特可見到最新款的跑車、豪華的別墅及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還有高檔的金銀首飾店和充滿異國情調的香料市場。一走出城市,浩瀚的沙漠之中點綴著令人驚奇的綠洲和阿拉伯遠古時期的建築遺跡。沙特阿拉伯還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麥加和麥地那是伊斯蘭教徒的朝聖之地。
阿拉伯王國的創始人是伊本·沙特,沙特之名即來源於此。在阿拉伯語中,沙特為“幸福”之意;阿拉伯一詞,為“沙漠”之意。沙特阿拉伯即為“幸福的沙漠”之意。
沙特阿拉伯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東瀕海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等國接壤。沙特是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石油儲量及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沙特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其海水淡化量占世界總量的21%左右。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石油與石化工業是沙特的經濟命脈。
沙特阿拉伯地廣人稀,人口密度很低。它的國土大部分位於阿拉伯高原,紅海和波斯灣沿岸為平原低地。全境地勢由東向西成階梯狀,西、中部為高原山地,西部是希賈茲-阿西爾高原,其南段的希賈茲山脈,海拔在3000米以上;中部為納季德高原,有圖懷克山脈;東部為波斯灣沿岸平原;南部是遼闊的魯哈利沙漠;紅海沿岸地區是寬約70千米的紅海低地。沙特阿拉伯的氣候非常幹旱,地麵沒有流河和湖泊,隻有在低窪處,有地下水湧出的地區,形成了綠洲。沙漠麵積約占全國國土麵積的一半,所以有阿拉伯半島的“沙漠王國”之稱。
在阿拉伯半島幹燥的沙漠氣候下,風化地形普便,被風吹幹的岩石屹立在廣闊的沙漠地帶,構成沙特阿拉伯獨特的自然景觀。
沙特幅員遼闊,占據了阿拉伯半島的70%,也是世界上最熱的地區之一,屬於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幹燥少雨,日照非常強,夏季十分炎熱。
半島降水量極少,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西部高原屬地中海式氣侯,其他廣大地區屬亞熱帶沙漠氣侯,炎熱幹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