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民族中同時流傳印度教和喇嘛教。馬嘉人的蒙古人種特征消失得最多。馬嘉族是尼泊爾的重要民族之一,在尼泊爾的近代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馬嘉人體型屬蒙古人種,皮膚呈黃色,原來多信佛教,但是由於自中世紀以來長期與地中海型的人種混雜相處和密切接觸,並相互通婚,在各個方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少數居住在靠近北部邊境地區的人則受到較深的西藏文化的影響。馬嘉族的母語是馬嘉語,屬藏緬語係。經過各民族長期的相互影響和演變,目前在馬嘉族中實際上流行著3種語言:多數人會講馬嘉語,少數人會講藏語,絕大多數人都會講全國通行的尼泊爾語。
鬆瓦爾人有2.5萬,分布在加德滿都穀地東北遜科西河上遊,他們的語言、文化、社會習俗都與上述馬嘉人、古隆人類似,主要務農。沿遜科西河往下,住有塔米人,他們與基蘭蒂人發生了密切的混合。切龐人2萬和丹瓦爾人1.5萬分布在尼泊爾中、西部地區,大部分以狩獵為生,隻有少部分定居務農,社會經濟發展落後,生活水平較低。
坎人和夏爾巴人分布在東北部尼中邊境的高山地區為9萬和7萬人。他們在人種、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上都與中國西藏地區的藏族相同或類似。夏爾巴人分布在幹城章嘉峰和珠穆朗瑪峰的山腳下。
他們的居住地最低也在海拔2200米以上,夏季營地最高處可達4700米以上。嚴酷的地理環境鍛煉了他們強健的體魂和堅韌不拔的性格。
他們善於爬山,隻要有登山者,基本上都請他們做向導和後勤工作。
卡斯人重新進入尼泊爾後,仍主要生活在西部喜馬拉雅山一帶。
那時,遊牧業是他們主要從事的職業,以養殖牛羊為生,間或刀耕火種,以農業作為補充。這個民族的體型屬地中海人類型,與雅利安人比較接近;語言是卡斯庫拉語,又稱廓爾喀語,後來發展為現今的尼泊爾語,受梵語的影響很大,用天成體字母書寫。
聚居在中部山區的一個較大的民族塔芒族,體型屬蒙古人種,語言是塔芒語,屬藏緬語族,主要分布在加德滿都穀地四周的山區裏,並以東部為最集中。生活在喜馬拉雅山支脈安納普爾納山脈南坡地區的一個山地民族古隆族,體型屬蒙古人種,語言屬藏緬語族。塔卡利族是除尼瓦爾族以外另一個善於經商的中部山區民族。從尼泊爾西部重要城市博卡拉出發,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向西北步行四五天的路程,即可到達塔卡利族的傳統聚居地塔克薩特賽。
塔卡利人的體型在各個方麵都具有蒙古人種的特征,臉龐渾圓,鼻子扁平,顴骨稍高,眼眶較窄細,皮膚呈黃色。他們所講的塔卡利語也屬於藏緬語族,但沒有文字。塔魯族是南部平原地區的一個較大的民族。
塔魯族分布在整個南部特萊平原地區,但以中部和西部為最集中。塔魯人體型較為瘦小,平均高度1.59米,膚色較黑。他們的眼睛呈杏仁形,身上毛發稀疏而豎直,鼻子中等大小,屬蒙古人種,但與真正的蒙古人種又有某種區別。塔魯語據說受北印度許多語言如印地、烏爾都、博吉普裏和孟加拉等語言的影響較大。遜瓦爾族是一個較小的民族,但是由於他們之中有不少人加入了英、印的廓爾喀師團,這讓他們在待人接物上舉止得體,行動利落,能與人友好相處,所以在外界頗為知名。遜瓦爾族的語言與馬嘉語比較接近,也沒有文字。勞泰族生活在西部山區的森林地帶,由於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外界很少知道他們的風俗可慣和曆史傳承。他們講勞泰語,沒有文字,但大多數男子均懂尼泊爾語。
3.王國曆史——群雄逐鹿的時光
相傳在很久以前,尼泊爾穀地先後出現過戈帕勒王朝、阿比拉王朝和基拉蒂王朝。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在藍毗尼的魯明台誕生時,尼泊爾正處在基拉蒂王朝的統治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