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世紀
可曾想象,一個名符其實的山國,原本竟是一片水的世界。
兩億多年以前,這裏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經曆了18次升降運動和3次褶皺運動,地覆天翻,石破天驚,才變成了如今的貴州高原。
貴州足龍的故鄉沒有人見過龍,但卻沒有人不知道龍。
龍是神話傳說中最有淵源、最有來頭的吉祥動物,高傲而且尊貴。
中國是龍的故鄉。
“地無三裏平”的貴州,地勢險峻,山巒連綿,而山恰恰就是真正的藏龍所在。
“龍”來到了貴州,不是神話,也不是傳說。
故事得從1957年說起。那一年,有一個叫胡承誌的國家地質陳列館副研究員來到貴州,意外地收集到了8件古生動物化石,稍後,貴州省博物館曹澤田又在同一地方采集到了同樣的“遺物”9件。這是巧合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知名學者楊鍾健教授根據這些標本,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立刻震撼了整個考古學界:這些化石原來是兩億年前突遭滅頂之災的貴州龍的“骨骼”,其存在年代距今約2億4000萬年的中三迭紀。為了紀念胡承誌的最先發現,這種龍最終定名為貴州龍科貴州龍屬“胡氏貴州龍”種。
“怪不得,我們這裏發得這麼快喲,原來是坐在了龍脈上。”
寨上的老人驚歎道。
這裏是什麼地方?這裏其實隻是一個居住:300多戶人家、計有1500餘人的小村子——黔西南州興義市頂效鎮綠蔭村,地處東經105°00"36"’,北緯25°09’12”。村子的周圍,是一座座在貴州怎麼也排不上號的石山。裸露的岩石與參差的林木錯落交雜地點綴其間,像是在有意地疏淡它可能引發的種種神奇。山巒相連,沿著一條粗實的弧線扣在一起,圍出一片平坦的壩子。一個個布依族、苗族、漢族混雜居住的村寨就牢牢地貼著山坡的壁沿排列著。寨子中間,隨處可見茂密蔥蘢的林木果竹連在一起,成片成帶。中間的小壩子,自成一個盆地,肥沃而又寬闊,儼然一派如畫的綠蔭景致。
出綠蔭村向左走約500米的山路,是一個當地百姓稱之為“光堡堡”的地方。它是一座大山主峰的側麵,橫中沒來由的凸起一個巨大的小山丘,如一座從無人照料的墳塚:光禿禿的頁岩漠然而又冷澀,岩隙間幾簇稀疏的荊棘刺叢,憑添了幾分荒涼的蕭然。事實是,這裏確實是一座墳塚,隻不過裏邊埋葬的不是人,而是驚世曠古的貴州龍化石群。沿著“龍脈”探尋,考古工作者又在附近找到了兩處這已經絕後了的家族遺址:一處是與“光堡堡”緊鄰,相距不過100米的一座小山崗;另一處在綠蔭村後1000米之外的爛泥灣。都是很不起眼的小地名。
可是從這裏發掘出來的“龍種”一點兒也不平凡。專家們說,貴州龍化石是代表原始鰭龍類在整個亞洲的第一次發現。
它比歐洲的屬更為特殊。它生成的相,與在歐洲阿爾卑斯山中特率耐石炭相十分相近,極具生物l-和地理分布上的意義,具有極珍貴的科學價值。它們在埋藏沉積後,保存到現在,組成了三疊紀地層中的貴州龍動物群,裏麵不僅有成年化石,還有發育成長的幼年個體,顯示出該動物群的多樣性。貴州興義是我國已知的海相地層中唯一同時發現三疊紀爬行動物和魚化石的產地。如此眾多的爬行動物化石和魚化石在一個相同層位中發現,在國外相關的海相地層中也是罕見的:。
一龍引出百龍呤。短短的幾年裏,在貴州境內又陸續發現了大方中國彎曲龍,以及未定屬種的仁懷、赤水、貞豐、息烽、平壩等地發現的陸生恐龍。但更多的還是海生的龍種,諸如“意外興義龍”、“宋氏清鎮龍”、“鄧氏三橋龍”、“黃果樹安順龍”、“周氏黔魚龍”、“新鋪中國豆齒龍”、“茅台混魚龍”以及產於關嶺、興義、安龍、盤縣等地許多未定屬種的貴州龍、幻龍類等等。
在貞豐牛場下壩,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龍的腳印。
可曾想象,一個名符其實的山國,原本竟是一片水的世界。
兩億多年以前,這裏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經曆了18次升降運動和3次褶皺運動,地覆天翻,石破天驚,才變成了如今的貴州高原。
水滋養了龍,山埋葬了龍,不知道是一種自毀還是一種絕戀?或許是龍真的不願離去,畢竟家園的情結不是輕易就能割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