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劇作家曹禺先生曾經說過,知中國者必知天津,知天津者必知八裏台,知八裏台者必知南開。

誠如斯言,南開這個名字被世人所熟知,但是南開的人呢?南開的風景呢?南開有湖名新開,這些都是一樣被世人所熟知的嗎?

北大、清華、南開、複旦——作為中國的四大名校,有人以兵器來形容它們的不同,北大仿佛一柄鋒芒畢露的青虹,清華就像削鐵如泥的利刃,複旦宛若輕靈飄逸的短劍,而南開則是楊過手中那把樸實沉穩的玄鐵重劍。不是沒有鋒芒,而是過於鋒芒內斂,所以就沒有了那種不羈的狂放,所以有時候,你聽不到它的聲音。世事繁華中,南開如同一個經得起寂寞的隱士,站在角落裏拈花一笑。

南開的遺世獨立不代表落沒,這隻是她的風格。風格的形成,來自於百年曆史和南開人的自信。

南開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南開有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父親——張伯苓。張伯苓本一介武夫,深受甲午海戰之後的“國幟三易”的刺激,於是畢生獻身教育,以圖教育救國。南開誕生於民族危機災難深重的時刻,辦學之初非常艱難。作為私立大學,南開的經費主要是來自於社會的捐款,是真正的中國人民自己辦的大學,真正的“民族大學”。從1898年南開中學前身“嚴氏家塾”的6個學生,到1948年的包含大、中、女、小、渝五部,在校生達4000餘人的一代名校,在戰亂頻仍的幾十年間,南開成就了如此輝煌的事業,這是在人們意料之外的。南開是一座學術的殿堂,從這裏走出了周恩來、溫家寶、陳省身、吳大猷、曹禺等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羅伯特·蒙代爾以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等被聘為名譽教授,一批海內外知名學者、著名企業家任兼職教授。數學大師陳省身在學校定居,身邊彙聚了大批國內外知名的數學人才,使南開大學成為國際數學重鎮之一。“我是愛南開的。”最傑出的南開校友、開國總理周恩來如是說,現代戲劇大師曹禺先生如是說,當代著名藝術大師範曾先生如是說。南開人的名字在領獎台上熠熠生輝——可是名字的主人們總是沉默著微笑。南開也沒有學場的浮誇和急功近利,隻有一群本分的人在做本分的事,悠然自得,超脫物外,平和,謙遜,不事聲張。一如校園裏的新開湖,沒有風雅的名字,卻透著清新和寧靜,沒有廣闊的,卻讓人那麼親近,是“看庭前花開花落,任天邊雲卷雲舒”的練達心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中心花園休閑處所。

進入東校門,是長長的中軸路——大中路,一路便貫穿了南開的東西門戶。若逢夏秋季節,大中路兩旁茂密的楊樹遮天蔽日,挺拔俊秀,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是在春暖花開的時節,你聞到空氣中漂浮著的若有若無的香氣,那麼請不要驚訝,循著那香味兒尋去,你會發現一排石架,那就是中心花園的入口。中心花園是南開大學校園裏最大的花園,有假山、池水、鮮花以及各種喬木。清晨的時候,有些老教授就在這裏晨練,說不定裏麵就有你敬仰的學者呢。平常也有遊人穿梭其中,到了晚上,這裏又成為約會的理想所在。

2.思源堂神秘的色彩。

在中心花園的南側,是一棟極富夕陽味的建築,高台上的六根羅馬大石柱令人印象深刻,這就是校內僅存的解放前建築——思源堂。它一度是南開大學最風光體麵的建築,被作為理學院使用。現在作為醫學院使用的第二教學樓,卻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據說,醫學院的地下室裏藏有備用的屍體。曆史的久遠加上傳聞的恐怖,使得一些人都不敢走進它。實際上,外係的人也極少走進過這幢思源堂。現在,思源堂已經在做維修,或許以後它能揭去那層神秘的麵紗。

3.馬蹄湖、老辦公樓曆史的見證。

沿大中路一路西去,迤邐過來便是馬蹄湖。馬蹄湖位於路的北側,春日波光粼粼,夏日荷葉遮天,到了夏末秋初,便是蓮蓬誘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