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每一次的漂泊旅程,都是開拓眼界、增長智慧的機遇,每一次在字裏行間的穿梭,都是蕩滌心靈的寄托。無論是行走在路上還是紙上,都是對生命的一次審視。讀餘秋雨的散文,就如同讀一本輕鬆的旅行散記,一本厚厚的中國曆史。每次都會在跋涉中得到些許感悟、某種寄托,更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個人情感蘊涵其中。相信所有讀過“餘氏散文”的人都會深深地感受到餘秋雨先生洞達人情世故的睿智,以及那份中庸和諧的處世態度,特別是他對中國文化精神的見解與闡釋,更令人為之感歎和折服。

一粒沙可以折射出一個世界,一朵花能夠映襯出一座天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文化的傳承卻是沒有止境的。把無限放在掌心,讓永恒來收藏刹那,這是生命永恒存在、亙古不老的原始見證。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曆史的文化滄桑在人類的記憶中越磨越淡,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寶貴記憶。所以,本書通過對餘秋雨代表作的詳盡閱讀,綜合各界對“餘氏散文”的文學見解與文化解讀,從小處著眼,用輕鬆活潑的筆觸,引領讀者去領略中國文化廣闊的天地,借以打通中國古今文化的屏障。如果讀者對餘秋雨先生的散文還有質疑,那麼就請從這本書開始——翻開第一頁,從本書對餘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語的擷取中,用心去鑒賞、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識以外的文化內涵,細細體悟這份綿延不盡的文化“餘味”。

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劇烈的轉型時期,我們接觸到的世界越來越多元化,各種文化都在不斷運動,或融合,或交流,或碰撞,共同推動著世界的不斷前進。然而中國傳統的國學藝術,無論是在音樂、書法、繪畫,還是風俗、曆史、文學等諸多方麵,都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顯得岌岌可危。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有理由、有責任、有義務保持住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並加以發揚光大。因此,現在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了解前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了解我們可以繼承的文化傳統,以利於更好地理解、利用中西方文化資源,進而發掘中國文化的淵博精深。而對餘秋雨先生的作品發掘得越深,就越能發現其珍奇可貴。

餘秋雨曾說:“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幹和挫折。”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埋首於磚塊般典籍中的餘秋雨,突然湧起了向蒼天大地釋放自己內心深處無限呐喊的渴望。一直以來震撼著心靈的澎湃思想猶如一陣滔天巨浪,要求超脫現實的束縛,尋求最終的寄托。這是一次對歲月人生的不斷雕刻,也是一次對生命價值的不朽承托。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日漸強盛,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21世紀是中華文明開始偉大複興的世紀。中國文化,將是未來世界的關鍵詞。餘秋雨曾深情地說過:“在即將跨越這道千年山梁時,不能不回頭看看以前的那幾道千年山梁……每一道千年山梁上都有中國人的腳印,而且這排腳印沒有中斷,一直排到今天中國人的腳下。當年我們的祖先身邊應該有一些陌路人吧,他們都到哪裏去了?他們的腳印消失在何處?他們的身影飄逝於何時?也許,他們還有行李寄放在哪個山洞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