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人生,回憶過去,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值得你去回憶,但是有的回憶總是那麼痛苦,但是也有極少的回憶是快樂的,幸福的,那些痛苦的回憶會永遠存在你腦海裏無法磨滅,刻骨銘心。其實人生就是這樣,既短暫又漫長,既苦澀又幸福,而這種滋味隻要在這個世界上才能經曆的,隻有經曆了這些你才會成長你才會懂的生活的樂趣,才會明白這其中的玄機。
生活嗎?什麼都有:酸、甜、苦、辣、鹹,每一樣你都要去嚐試,這不就是人生嗎?我今天所要講述的這個故事其實就是發生在我身邊,它所發生的每一幕就像是我自己親身經曆一般,牢牢的刻在我的腦海裏,怎麼抹也抹不掉。
故事發生在六十年代末期,以我的閱曆不應該知道的這麼多,但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就是這樣,偏偏就讓我知道讓我去了解。一九六五年?特殊時期的年代,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個這樣的年代?對,就這一個,唯一的一個。但就是在這個普通的一九六五年裏故事的起因就這樣開始了,一個大家庭的恩怨情仇,興衰榮辱就這樣悄然而生。
事發地就是舊時的武漢,那時的武漢很破舊,根本就沒有什麼好的發展,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洋房有的就隻是那些平房和兩三層樓高不像樣的隔扳房,再差一點的就是那個貧民窟般的大雜院。隻有那些沒有錢三餐沒著落,還有一些從其他的小縣城逃難過來的人全部都住在這個所謂的大雜院裏。而他們的生活來源就是靠施舍和救濟。沒有想到的是如今的大武漢現已煥然一新,那些舊的麵貌已麵目全非,有的都是那些高聳林立的商住樓,高檔大氣的酒店,到處都是車來車往,穿梭在這繁華的大都市裏你怎麼會想到那些曾經破舊不堪的畫麵。
而我故事的主角就是李家的孫女,在這個女孩身上有著不堪回首的往事,她雖然沒有生活在六七十年代,但是她對這個時代的事卻了如指掌。
話說李家從六十年代開始就一直生活在這個二三十平的小平房裏,直到那個特殊時期之後才搬到樓房裏住。
這一家六口外加曾祖父曾祖母總共八口人統統都擠在這個小小的平房裏。大家長李爺爺是一家船運公司跑船的,全家的經濟來源就靠這個大家長像樣一點的死工資來維持著,而二家長李奶奶在一家帆布廠裏做一名小小的女工,她的工資雖然少但也可以幫補一下家用,而實際上這個精明能幹的李奶奶才是這個家裏管著經濟命脈的大家長,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說了算。一家老小都是聽她指揮,活似老佛爺在世。
她幾個子女都很懂事也沒讓她操什麼心,沒事的時候還會跟著爺爺奶奶下地幹農活做家務,(那時的武漢住在平房裏的每家都還有小小的一畝三分地可以耕種,種些簡單的蔬菜,維持基本的生活),其實能有這一點的收入對他們家來說已經很安慰了,隻要家裏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就行,這就是那時候老一輩人的傳統思想,既簡單又單純但是呢又很窩心。
逝者如斯,轉眼間五年過去了,那時的武漢雖說有變化但是變化也不算很大,七十年代的武漢還是那麼的窮,更巧的是又是一個敏感時期的年代。
家裏的幾個子女也都慢慢長大,大一點的孩子們都到了下鄉的年齡,他們都被分配到比較遠的農村鄉下農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青下鄉)。家裏就隻剩下老三和最小的讀小學的老五和老六。孩子都被分出去了,照理說家裏的負擔小了,心裏的壓力和負擔就應該減輕,但是李奶奶的心裏還是操著心,擔心外麵的子女過的好不好、吃沒吃苦,一千個一萬個不放心,更擔心老大在外麵會不會被欺負,因為老大是個很老實的人,隻有別人欺負他的份,他是不會欺負別人,更擔心老大還有另外一個說不出口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