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重點扶持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成果之一。2003年初,在陳誌明教授的倡議下,社會科學係確立了兩項係級科研課題,以達到凝聚科研隊伍,提高研究水平,推進學科建設的目的。本課題係其中之一。2005年,經申報評審,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被確定為學校重點扶持學科,本課題又被列入校級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課題組由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社會科學係和新疆師範大學法經學院部分教師組成。在曆時3年多的研究和寫作之後,本課題得以初步完成。

本書由劉鬆濤任主編,李明、王瑛任副主編。作為課題負責人,劉鬆濤提出了總體研究思路和寫作提綱初稿。寫作提綱經由課題組主要成員李明、王瑛和戴麗紅討論確定。寫作分工如下:李明撰寫第一章、第二章;李明、王瑛合作撰寫第三章;戴麗紅、王瑛合作撰寫第四章;肖莉撰寫第五章;龔秀勇撰寫第六章;劉鬆濤撰寫緒論、第七章、第八章和後記;劉鬆濤、王瑛合作撰寫第九章。書稿統稿工作由劉鬆濤、李明、王瑛共同完成。

在課題選擇與研究、資料查閱、書稿撰寫和成果出版等過程中,得到了陳誌明教授、李德義教授、賴廷謙教授、敬楓蓉教授的悉心指導,得到了學院副院長餘萬倫教授、社會科學係藍鷹教授、科研處常征處長、學科建設辦公室李燕淩處長和黨委工作部高永華部長等領導和同仁的大力支持與鼓勵,在此一並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為課題負責人,我還要特別感謝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任元彪老師接受我作為他2005~2006年度的訪問學者。他主講的《中國近現代科學與社會》課程使我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近現代科技與社會的理解,提高了我對研究“三代領導人科技思想與中國現代化”課題重要性的認識;他的嚴謹與寬容,使我得以從容地細化寫作提綱。北京大學圖書館豐富的研究資料和良好的服務,給課題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我還要感謝我的碩士生導師沈小峰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李建會教授,是他們“安貧樂道”的學術追求和良好的學術合作風範,激勵著我凝聚著研究團隊克服困難,精誠合作,在誌同道合的研究中共同進步。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兩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非常重視,課題的完成和書稿的出版,算是為學科建設出了一份微薄之力,也算是對領導重視和同仁關心的一個交代。同時,課題研究和書稿寫作過程是一個艱辛的付出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收獲的過程,更是研究團隊成長和友誼升華的過程。書稿的出版,既是對課題組成員既有付出的安慰,也是對他們持續深入研究的鼓勵。

“科技與中國現代化”是一個需要並值得不斷深化的宏大研究課題。本課題既涉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科技與社會的論述、三代領導人的科技思想、黨的科技政策、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史,又涉及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現代化的相關理論與知識,對綜合知識和宏觀研究能力要求較高。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難免,懇請讀者諒解並批評指正。

劉鬆濤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