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腰椎和腰

成人脊柱全長約70厘米,隨身材而有增減。它是人體的“大梁”,或稱中軸,由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組成。其中骶椎5節、尾椎4節,各自融合為1塊。

腰椎位置偏下,共有5個。其形狀與頸椎和胸椎相似,但比頸、胸椎大一些。前部是圓柱狀的椎體,後麵是半環形的椎弓。椎弓兩側上方有上關節突,下方則有下關節突。兩個關節突之間有向側方伸展出來的短短的橫突。椎弓正後方扇狀的突起稱為棘突。瘦弱的人,在腰部正中可見到它們的輪廓,在皮下排成豎列,胖人隔著皮膚也可以摸到,民間有人形象地將其稱作“算盤珠子”。

骶骨位於腰椎下方,由5個骶椎融合而成,所以有時也稱骶椎。從前方看,骶骨呈三角形。最上麵是“底”,尖在下方,正對著肛門方向。前麵(盆麵)凹陷,背麵隆凸。兩側有耳狀關節麵與髂骨緊密相連,共同構成骨盆。

腰椎骨連接緊密。椎體之間夾著椎間盤,前後分別有堅強的縱形韌帶(前縱韌帶)和後縱韌帶加強。上位椎體的下關節突與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相對合,組成小關節。棘突之間有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連接。半環形的椎弓上下重疊,由黃韌帶相連並填充間隙,形成椎管。

如將椎管看作自來水筆杆,硬脊膜囊,或稱硬膜囊,就相當於貯裝墨水的膠皮“套管”。硬脊膜厚薄如同一張紙,與腦膜相連,裏麵緊襯著一層更為菲薄、接近透明的蛛網膜。蛛網膜內即是清澈透明的腦脊液。脊髓和神經浸泡於其中,受到特殊保護。硬脊膜壁與脊膜之間的間隙,叫硬脊膜外間隙,其中有脂肪、血管,還有從硬脊膜內發出的神經根。其內部壓力低於大氣壓,醫學上稱為負壓。第五腰椎椎體與骶骨底亦由椎間盤相連接,加上兩側與腰椎類似的小關節,一起構成腰骶關節。此處椎間盤較上方幾個腰椎間盤薄一些,但前方較後方為厚,略呈楔形,因而骶骨向後方翹起。腰骶關節除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黃韌帶和棘間韌帶外,還有髂腰韌帶加強。

脊柱由上而下,可以分為4段。依次為頸、胸、腰及骶尾段,形成4個生理彎曲,頸段凸向前,胸段凸向後,腰段又凸向前,骶尾段又凸向後。這樣,脊柱具有彈簧一樣的功能,可增加負重,吸收震蕩。

胸椎由於與肋骨、胸骨一起構成胸廓,活動度很小;骶骨與兩側髂骨構成骨盆,也幾乎沒有活動;因而人體脊柱活動主要由頸椎和腰椎來完成。其中,頸椎主要擔負頭頸的活動,故軀幹前屈、後伸、左右方向的側彎和旋轉,主要由5個腰椎協同完成。正常年輕人,如以直立位為0°,脊柱與髖關節協同活動,可前屈90°,兩手指尖可觸及足或地麵;後伸為30°,指尖可達膕窩上方;左右側彎各30°,彎側指尖可達同側膝關節外側;旋轉,以雙肩和骨盆橫徑的交叉角估計,左右各30°。如腰椎及其附屬結構發生病變,活動即受到限製,範圍縮小。

人們常說的腰部,上起第十二胸椎及第十二肋骨下緣,下方以臀部隆起的髂骨脊為界,兩側到達腋後線,前方為腰椎前縱韌帶和髂腰肌筋膜。此區域內的結構,包括骨骼、關節、韌帶、肌肉及筋膜等組織,彼此相鄰,位置較深。支配這些組織的神經,除腰1至骶3(分布在骶、腰部、臀部及下肢)神經外,尚有交感神經支。因此腰部有病,除引起腰骶部疼痛外,臀部、下肢也可疼痛。下腰部一般是指第四腰椎至骶骨之間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