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檔案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和珅出生於乾隆十五年,父親名常保,母親為伍彌泰之女。他身居要職,還兼任過多職,被封為一等忠襄公。深受乾隆皇帝的寵信,官階之高,管事之廣,兼職之多,權勢之大,清朝罕有,就是縱觀整個曆史,像他這樣的也很少有。他同時還是皇上的親家翁,其子豐紳殷德被指定為皇上最寵愛的十公主之額駙。不過,他的結局並不好,是被嘉慶皇帝賜死的。生前榮光,死後罵名。
曆史揭秘
在民間一直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不過,要說人們對他有多了解,卻又不見得。曆史上真實的和珅是什麼樣子的呢?
在《清史稿》和《清史列傳》中隻記載著,和珅“少貧無藉,為文生員”,除此之外,有關和珅青少年時期的記載很少。這就讓我們了解他受到了限製,也許是受這些史料的影響,有不少的學者就認為和珅出身於地位低下的“包衣旗人”,也就是內務府包衣,包衣也就是奴仆的意思。不過,這樣說也不確切。馮佐哲曾在《和珅評傳》中做過詳細的考證,認為和珅應該是滿洲正紅旗人,他家還曾一度被抬入正黃旗,可是後來因為獲罪,其家屬又被劃歸正紅旗。
有人說和珅出身貧賤、卑微,這也許是人故意造的謠,以表示對他的不滿。不過,這種說法甚至影響到了外國人。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來華特使馬戛爾尼就在他的回憶錄中說,皇帝的首相和中堂是個韃靼人,出身低微,但是很有才幹。當然,和珅出生時,家境並不富裕,卻是事實。
從野史中我們或多或少的知道,和珅童年的時候曾在家裏與弟弟和琳一起接受過私塾先生的啟蒙教育。因為,當時他的父親是福建副都統,所以在和珅十來歲的時候和弟弟一起進入了鹹安宮官學。鹹安官與武英殿相鄰,均在紫禁城的西華門內。鹹安宮官學創建於雍正初年,當時僅供內務府包衣子弟就學。
不過,到了乾隆元年,這個規矩改了,除了原來內務府子弟外,還開始從八旗滿洲都統等家庭中選取優秀子弟來此就讀,每旗十名;另外,大臣子弟中有願意入學的,也可以來此就讀。這裏的教師多由翰林學士充任,最差的也是舉人。學校分為漢書十二房,清書三房,各設教師一名,教授騎射和滿語的教師有三人。所涉及的課程主要有滿、漢、蒙古語還有經、史等內容。此外,每個學生還必須學習騎射和使用火器等軍事課程。看得出來,鹹安宮官學已經成為當時官學中之最一流的學習殿堂了。通俗地講,這就不僅僅是內務府包衣子弟的學校了,而是一座相當大的一個人才選拔基地。它是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生質量很高的全國重點學校,這裏的人才多是為朝堂準備的後續儲備人才。
當時,和珅能夠就讀鹹安宮官學,正說明了他是正紅旗中一名優秀的年輕俊傑。有史料記載說,和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美男子,長得是玉樹臨風,風姿翩翩,吸引了無數的俊男靚女。和珅本人天資聰明,記憶力極強,還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再加上肯吃苦肯努力,所以經常得到老師們的誇獎。他除了能將四書五經背誦得滾瓜爛熟外,其滿文、漢文、蒙古文和藏文也都學習的相當不錯。
在此時,他就為日後的飛黃騰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為,後來的和珅經常在在乾隆身邊出席活動,他能夠運用各種語言接待不同民族的上層人士,同時還能用多種文字起草上諭,甚至連西域秘咒也能通曉一二,這樣的人才讓乾隆如何不喜歡,帝王的喜歡自然讓他的官運更加亨通,飛黃自然騰達了。可以看出,小時候,和珅下的一番苦功算是沒有白費。機會真的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和珅不會這些技能,即使他再善於鑽營諂媚相信也不會那麼得主子的喜愛。因為,寵臣很多,可是能幹的寵臣卻不多。這時,和珅就顯得可愛了,一個能幹的、得主子喜歡的,怎麼可能不紅呢?
要說,和珅的家庭不能說是小戶人家,但也隻能算是中上等人家。盡管,是中上等人家,可是由於其父長年在外任職,家裏開銷較大。他和弟弟和琳與繼母的關係又不大好,因此經濟上就很拮據,手頭上並不寬裕。據說這個時期,他經常帶著家仆劉全找人借錢,以供成在官學內的花銷。可是,長貧難顧,沒多久也無人再借錢給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廉對他多方關照,使他順利完成了學業。
這個英廉原姓馮,是內務府包衣籍漢軍鑲黃旗人,曾任內務府大臣、正黃旗滿洲都統、直隸總督、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並擔任過《四庫全書》正總裁,是乾隆頗得信任的高官。英廉為官比較清廉,他在乾隆四十八年病故,乾隆還特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入賢良祠,諡文肅。當時,他的孫女自幼失去雙親,英廉對她是格外疼愛,可是再疼愛,自己也總有死的那一天,孫女也得嫁人。於是,他想給孫女找一個好的靠山。當發現和珅之後,英廉是老薑毒辣,一眼看出和珅此人絕非等閑之輩,日後必能發達,下定把決心要把心愛的孫女許配給他。在看到,和珅為學業四處籌錢的時候,就遞出了橄欖枝,和珅也欣然的接著。在和珅十八歲的時候,他娶了英廉的孫女馮氏為妻。和珅與馮氏結婚後,兩人相親相愛,夫唱婦隨,感情頗好。嘉慶三年馮氏去世時,和珅十分的痛心難過,他為妻子連作六首悼亡詩,其中有一首這樣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