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
成吉思汗所在的蒙古孛兒隻斤氏是從他的第十世祖孛端察兒開始興盛的。《元史》追述蒙古部的族源,也正是始於此。“孛端察兒”並非本名,而是一種尊稱,漢語意為“胚胎”,相當於漢人所說的“鼻祖”、“始祖”。他的本名叫“蒙合黑”,因此其全稱是“孛端察兒蒙合黑”,即始祖蒙合黑。
由於他的後代所組成的孛兒隻斤氏成為元朝皇族的姓氏,因此成吉思汗所在的黃金家族把孛端察兒奉為鼻祖。
據《元史·太祖紀》記載:“孛端察兒相貌奇異,沉默寡言,家人謂之癡。”人們都說他呆癡愚笨。可是他母親卻非常了解自己的兒子,其看法與眾不同,她常對人說:“我兒子可不傻不呆,說不定他的後代還會出大貴人呢。”
他老母死後,他的兄長們沒有遵守母親教誨,他們照樣把孛端察兒看做傻子,不當親兄弟看待。分家產時隻分了四份,沒有分給孛端察兒。但孛端察兒卻毫不介意,說:貧富貴賤是命中注定的,分不分家產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獨自騎了一匹誰都不要的、背上長瘡的禿尾黑脊青白馬,沿著斡難河一直走到一個名叫馬勒諄的小島上,搭了個小草棚住了下來。
開始,孛端察兒沒吃沒喝,差一點兒陷入絕境。後來,他忽然發現了一隻正在捕捉鳥獸的蒼鷹,希望靠架鷹打獵維持生活。於是他揪下幾根馬尾毛,做成一個套子,居然捉住了那隻蒼鷹,然後就認真地進行訓練。從此以後,孛端察兒就臂架蒼鷹,手拿弓箭,過起狩獵生活來了。
打獵這種活兒,並不是旱澇保收的,有時打得多,有時打得少,有時可能接連幾天打不到。當打不到獵物時,孛端察兒就偷偷地跟隨被狼群包圍在山腳、懸崖的野物,想法把它們射死、捉住,或者找來一些狼群吃剩的動物,與那隻蒼鷹一起享用,艱苦度日。
春天到了,成群的野鴨飛到河邊,飛到小島。孛端察兒故意餓著那隻蒼鷹,讓它盡可能多地捕捉野鴨。他一個人吃不了那麼多鴨肉,就把那些剩餘的野鴨掛在樹枝上。慢慢地,樹上掛滿了鴨肉,天氣一熱,枯樹發出一股腥臭氣味,在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
這時,有幾十家兀良哈百姓沿著統格黎克溪遷徙到這一帶生活。孛端察兒算是有了鄰居,他與這些百姓互相幫助,白天到他們那裏喝點馬乳,夜裏就回到草棚休息,日子過得也算有滋有味。那些百姓曾向他索取那隻蒼鷹,孛端察兒與那隻蒼鷹相依為命,當然不肯拱手相送。
幾個月過去了,孛端察兒的一個哥哥突然良心發現,心想弟弟走時沒拿什麼東西,是不是已經凍餓而死了。於是就沿著斡難河來尋找孛端察兒。在兀良哈人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孛端察兒住的地方。
然後兄弟二人告別兀良哈人,掉轉馬頭向家中走去。孛端察兒騎在那匹青白馬上、走在哥哥後麵,邊走邊說:身體應該有腦袋,衣服應該有衣領。他哥哥不知他在說什麼,沒有理睬他。
走了一段路後,孛端察兒又將那句話重複了兩遍,他哥哥這才轉過身來問道:“你在說什麼呀?我怎麼聽不明白呢?”孛端察兒回答說:“剛才統格黎克河邊那一群百姓,沒有頭領管束他們。我們可以把他們擄走,成為他們的頭領。”
他哥哥一聽來了興趣,就了解了這群百姓的情況,認為孛端察兒的主意還不錯,說:“既是這樣,到家後,咱弟兄們商量一下,再來擄他們。”他們邊走邊想辦法,到家以後,馬上把兄弟幾人找來,又從本族中選擇了一批壯丁,讓孛端察兒做前鋒去擄獲那群百姓,很快就全部降服了兀良哈人。從此他們兄弟五人茶飯使喚的都有了,既有了隸民、奴婢,又有了馬群、家資。那幾十家兀良哈人變成了他們的部落奴隸,孛端察兒等人則變成了貴族。
在搶掠兀良哈人時,孛端察兒乘機給自己搶了一個老婆。這女人名叫阿當罕,是兀良哈族劄兒赤兀惕部人,當時已經懷孕五六個月了。到孛端察兒家後,沒有幾個月就生了一個男孩,孛端察兒認為這個男孩是“劄惕亦兒堅”,即劄兒赤兀惕百姓的後代,是外族血統的人,起名為“劄隻剌歹”,後來這個男孩的子孫就組成了蒙古·劄答蘭氏。(蒙古史上著名的劄木合就是他的後代。)
過了幾年,阿當罕又生了一個男孩,起了個名字叫“巴阿裏歹”,他的子孫組成了巴阿林氏。
“孛端察兒又自娶了個妻。”算是他的正式夫人。她生了個兒子,名叫“合必赤把阿禿兒”,他的子孫才繼承了“孛兒隻斤”這個姓氏。《元史》稱其為“八林昔黑剌禿合必畜”,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九世祖。
六世祖
孛端察兒死後又過了兩代,蒙古族進人土敦蔑年時期。《秘史》將其稱為“蔑年土敦”,這是一個重要的時期。據《史集》說蒙古皇族的金字譜牒,正是從土敦蔑年起,蒙古的各代祖先才有了一個專門的稱呼。土敦蔑年被稱為“都塔渾”(都答洪)。他是成吉思汗的八世祖。土敦蔑年的妻子名叫莫拏倫,她生了七個兒子。“他的兒子們,娶了各地、各部落的姑娘為妻後,便按照習慣上的女婿權利,從一個部落去到另一個部落。”
土敦蔑年死後,生產和家務都由莫拏倫指揮。莫拏倫擁有巨額的收入和財富,已經成為一個大奴隸主。每隔幾天,她就要吩咐將畜群趕在一起;她的馬和牲畜,多到無法計算,當她坐在山頭上,看到從她所坐的山頂上直到山麓大河邊滿是牲畜,遍地畜蹄時,她便喊道:“牲畜全聚攏來!”——要不然她就命人去找畜群。莫拏倫坐在山頂上發號施令,可見她家已經擁有眾多的奴隸和屬民。
據《元史》記載,莫拏倫是一個性烈如火、殘忍無情的人。當時答兒列斤部的劄剌亦兒人在怯綠連河北麵遊牧。他們人數眾多,環車為營,每營一千車,共七十營,蒙語稱為“七十古列延”,即七萬帳幕。他們自以為人多兵強,對契丹族的遼朝發動戰爭,與遼軍隔河相望。他們認為遼軍無法渡過怯綠連河,便嘲笑地揮舞著帽子和袖子,向遼軍喊叫著:來搶走我們的牲畜吧!遼軍用枯枝、幹枝當夜築成了一道堤壩,渡過了河,將劄剌亦兒部落眾多的直到身材和鞭子一般高的兒童,全部殺光;並且把他們的家具什物和牲畜洗劫一空,隻有七十個帳幕的劄剌亦兒人得以幸免。
他們帶著妻子兒女遷徙到莫拏倫的牧地。由於他們饑餓己極,隻好挖一些草根來充饑,不小心掘亂了莫拏倫的兒子們馴馬的地方。莫拏倫乘車外出,見此情景,勃然大怒,說:“你們為什麼要亂掘一氣,掘壞了我的兒子們馴馬的地方!”一邊叫罵,一邊趕著馬車飛快地衝了過去,許多劄剌亦兒幼童被輾傷了,還有幾個小孩當場斃命。劄剌亦兒人忍無可忍,搶走了莫拏倫的馬群。莫拏倫的兒子們聽說馬群被搶走了,顧不上披甲穿戴,立刻騎馬去追趕。劄剌亦兒人知道,莫拏倫諸子每一個都通過婚娶與某一部落結親,他們的親戚很多,劄剌亦兒人害怕不能從他們那裏安全脫身。於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殺死了莫拏倫的六個兒子,並乘勝反攻,又殺了莫拏倫和她的一家老小。隻有一個長孫海都被乳母藏在亂木堆中,才死裏逃生。
當時,第七個兒子納真正好不在家,幸免於難。因他兄長的一匹黃馬還沒有被趕走,於是納真偽裝成牧馬人去探聽劄剌亦人的動向。他首先殺死了“臂鷹而獵”的劄剌亦父子二人,搶回了他家的一隻獵鷹。然後又來到一座山下,看見有幾百匹馬,正是自己家的馬群。“牧者唯童子數人,方擊髀石為戲。”納真於是登山四顧,悄無來人,盡殺童子,驅馬臂鷹而還,取海都並病嫗,歸八剌忽之地,與那十幾個女奴一起帶著海都逃到了貝加爾湖附近的巴剌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