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3)

機遇是重要的,但刻苦是關鍵;自己不刻苦,機遇再多也沒用。有位哲人說過:“機遇隻垂青那些懂得怎樣追求它的人。”要獲得機遇,就要有執著的追求、不懈的探索和長期的積累,甚至付出沉重的代價。同時,機遇又是人們為達到一定目標而追求和尋找的結果,機遇的形成往往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目標越遠大,越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以至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是不可能獲得機遇的。連拚搏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即使有大好機遇,也會白白溜掉或拱手送人。反之,咬緊牙關,一搏到底,即使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也會有轉機有成功。機遇和挑戰是相對而言的:以挑戰姿態抓機遇,則機遇存,以退縮心理等機遇,則機遇無。事物發展就是這樣,弱勢可以變為強勢,被動可以變為主動,或者完全相反。

機遇是客觀的,但搶抓機遇離不開人們的主觀努力;機遇對於人們是均等的,但隻有善於搶抓者才能獲得。積極是一種對待事物的態度,也是一種搶抓機遇的方法。有位科學家說過:“機遇隻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如果沒有遠大誌向、進取精神和積極態度,就會對機遇無動於衷,再好的機遇也會視而不見、白白錯過;就不會珍惜機遇,再多的機遇也隻能抓一漏萬、利用不好。在相同條件下,為什麼有些地區和部門能夠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而有的卻錯失機遇、停滯不前。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對待機遇的不同態度。

機遇,是某一事物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最適合的環境和條件。人們常說的機會、機緣、良機、契機等,都可以看作是它的同義語。一言以蔽之,機遇就是好境遇,是事業發展的特定有利環境。機遇,對一個人的事業發展與人生道路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有人善於抓住它、運用它,推進自己的事業,常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具有不尋常的膽識,才可建立不尋常的事業。

膽識是知識、見識與勇氣結合而升華的產物,是大智大勇的結晶。所以它不同於普通的膽量,它是一種偉大的膽略。

“膽識”就是膽量和見識。“膽”和“識”是辯證的統一,“識”是“膽”的基礎,沒有“識”就不可能有膽量和勇氣。“膽”是“識”的核心,沒有膽量縱有再多的“識”也難以成就事業。“膽”與“識”互為因果。“識”得精透,膽量才會增大,“藝高人膽大”。同樣,有了“膽”的支撐,人們才可能以更大的勇氣去探索許許多多的未知領域,促進“識”的擴展和深化。總之,靠“識”才能壯“膽”,靠“膽”才能增“識”。靠“識”壯“膽”,靠“膽”增“識”。

有膽識的人,在需要力排眾議的時候,不會瞻前顧後;發現百年難得一遇的機會,不會猶豫不決。

對於領導幹部而言,“膽”體現為決策與幹事的勇氣和決心,“識”體現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判斷和決策的能力。膽識不可偏廢,有膽無識,則易妄為、亂拍板;有識無膽,則難成事、要誤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們常常要麵對機遇的易逝,挑戰的嚴峻,問題的複雜,矛盾的重重。膽量不夠,勇氣不足,必縮手縮腳,畏首畏尾,瞻前顧後;見識不深,思考不透,必生猶豫,拿捏不準,其結果是坐失良機。

膽識是檢驗領導幹部的工作責任心、領導能力和決策水平的重要標尺。

有“膽”而無“識”,則膽雖大,卻易妄為、亂為。工作中常常會少分析,乏思考,亂拍板,不顧實際蠻幹一氣。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幹部,就是有膽沒識的寫照。

有“識”而沒“膽”,則識雖高,卻難成事、易誤事。雖然分析準確,思考周全,考慮極細,但常常是“等等看,跟著別人幹”,麵對發展機遇猶豫不決,裹足不前。這樣的幹部,空有一番學識,幹不得大事,終而成為庸官、太平官。一個地方、一個單位,讓這樣的幹部領導幾年,往往變成一潭死水、了無生氣,表麵上平平安安,實際上人心離散,發展的機遇錯失了,部屬的士氣喪失了,留下一個渙散怠惰、矛盾叢生的爛攤子。

膽與識是密不可分的,有膽才有識,無識有膽那是莽漢,而無膽有識隻能成為書生,缺少哪一方麵,都不能成為成功的領導幹部。光有膽量的人容易像傻子一樣,魯莽行事,無謂犧牲;光有見識的人容易像聰明人一樣,過於謹慎,痛失良機。隻有膽識才知道自己離不開冒險——但冒險是這樣的一種東西,你經過努力,有可能得到,而且這種東西值得你得到,值得你為它去承擔風險。

有膽有識才有為。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時,舉輕若重,準備得充分,思考得周全,抓住要害,分清主次;應對突發事件,破解工作難題,舉重若輕,從容鎮定,有章有法,張弛有度,有大將之風,有沉著穩定之靜氣。這樣的幹部多能舉大策,幹成事,有作為。

有膽有識,才能承擔風險。創新思維與風險相伴,不擔風險的思維,就不是創新思維。作為一名領導幹部,敢於創新思維,就是敢於承擔風險,決不做四平八穩的“太平官”。如果一心隻想當太平官,把開拓、進取視為危險,從而瞻前顧後,望而卻步,不敢越雷池一步,遇事不敢做主,更不敢碰硬,對不良現象不敢批評、不敢鬥爭,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級領導和討好群眾上,專門注意關係學,工作上卻小心翼翼,亦步亦趨,生怕出差錯。這樣的“為官之道”,不僅自己得不到鍛煉,更重要的是要貽誤黨和人民的事業。承擔風險的勇氣是對一名領導者德識、膽略、才智的考驗與檢驗。

決定領導幹部膽識的,是領導幹部的精神境界。領導幹部要有克難攻堅的膽識,關鍵是要將黨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無私才能無畏,無私才有膽識,才能不怕擔風險,勇於克難關。無私無畏,把黨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一個地方的科學發展放在第一位,這樣的幹部才有創新的膽識,開拓的膽識。將個人榮辱升遷放在第一位,樹葉下來怕碰破頭,在當今時代,這樣的幹部除了誤事,不會有什麼作為。

這裏,膽識不僅表現為一種能力,一種素質,更重要的是表現為一種品格,一種精神,一種對事業的追求,一種對人民的情懷。

“識”來源於學習。“膽”有天生的成分,而“識”隻能靠後天取得。學習是鍛煉膽略、增廣學識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習,掌握分析、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洞明事理、明辨是非,分清什麼是醜、什麼是美、什麼是榮、什麼是恥,明白什麼事情可為、什麼事情不可為。學識在胸,膽識自來。增強領導幹部的膽識,先要學習知識,增長見識。人們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識和見識,自然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膽識,在此基礎上將會有更高的眼界和目標,因而也需補充更多的知識和見識,從而其膽識也會更上一層樓。

膽識來源於實踐。“實踐出真知,鍛煉長才幹。”實踐的風雨是膽識最好的曆練。

墨守成規難有成功的機會

當別人都在冒著危險,積極革新,尋找更好的生存空間時,你如果還是墨守成規、不思進取,那麼隻能被踢出局。

一億年前,地球到處是體積碩大的恐龍。後來,地球上發生變故,恐龍在很短的時間中滅絕。迄今,科學家還不能確定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但唯一能確定的是,恐龍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故,而招致絕跡的下場。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大自然淘汰,是社會曆史發展永恒不變的法則。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承認,在一場激烈的競賽中,凡是不能適應者,都會被淘汰。

商場如戰場,刀槍本無情。如果一個人在作戰的中途倒下,那隻能顯示其生存的條件不夠。不幸的是,在各個工作場所中,我們可以看到,仍然有太多的“恐龍式人物”存在。這些“恐龍式人物”的特征大致如下:頑固、嚴苛、立足不前、缺乏彈性。

在工作上,“恐龍族”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適應環境。在他們周圍有許多學習新技術、深造、更換職務、創新企業等機會,但是他們往往視而不見,根本無心去尋求新的突破。

工作與生活永遠是變化無窮的,我們每天都可能麵臨改變:新的產品和新服務不斷上市,新科技不斷被引進,新的任務被交付,新的同事、新的老板……這些改變,也許微小,也許劇烈,但每一次的改變,都需要我們調整心情,重新適應。

麵對改變,意味著對某些舊習慣和老狀態的挑戰,如果你堅守著過去的行為與思考模式,並且相信“我就是這個樣子”,那麼,嚐試新事物就會威脅到你的安全感。

“恐龍族”不喜歡改變,他們安於現狀,沒有野心,沒有創新精神,沒有工作熱忱,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得過且過。

“恐龍族”不肯承認改變的事實,他們不願為自己製造機會,而情願受所謂運氣、命運的擺布。因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運,所以會選擇錯誤,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蹣跚前進,就是一輩子坐錯位置。在現代社會,一個人能否獲得個人成就,關鍵是看他是不是願意嚐試,樂於冒險,喜歡試驗,能變通。這些才是獲得學習和進步的唯一途徑。

冒險總比墨守成規讓你更有機會出頭。如果你不想被淘汰,你必須竭盡所能,獲得相關領域任何的新知,耕耘出一片專屬的園地,並使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還記得恐龍是怎樣從地球上消失的嗎。不要學做現代“恐龍”。

隻有人,才能自覺地冒著失敗的危險去幹應該幹的事,若想在得到“不會失敗”的包票後投身行動,則將一事無成。

卜保羅。格蒂是石油界的億萬富翁、一位最走運的人,早期他走的是一條曲折的路。他上學的時候認為自己應該當一位作家,後來又決定要從事外交部門的工作。可是,出了校門之後,他發現自己被俄克拉何馬州迅猛發展的石油業所吸引,那時他的父親也是在這方麵發財致富的。搞石油業偏離了他的主攻方向,但是他覺得,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外交生涯延緩一年。作為一名盲目開發油井的人,他想試試自己的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