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先秦禦醫故事(2 / 2)

春秋秦景公時還有一名禦醫叫和的,他曾經給晉平公治病,醫和在分析晉平公的疾病時指出了陰、陽、風、雨、晦、明六氣。這裏的陰、陽、風、雨指的是自然氣候;晦即夜晚,代指房事;明,即白天,代指日常的起居生活。就是說一些自然界氣候因素以及人的飲食起居都會影響身體,從而引起疾病。他說晉平公的病是由於過度沉溺女色,才使得身體精氣消耗殆盡,難以醫治,醫和告誡晉平公對女色應“節之”,言簡意賅地說出了對性生活的態度。醫和治療晉平公的醫案,可算是較早的對性事有所論述的案例。

另一個春秋時期的秦國著名禦醫緩,他被派去給晉景公看病。在醫緩來之前,晉景公曾做了一個怪夢,夢見有兩個小孩在自己肚子裏說話,一個說:“醫緩的醫術很高明,他一定會找到我們、害死我們的,我們趕快逃吧!”另一個說:“那咱們倆藏起來,一個藏到膏下(心髒下部),一個藏到肓上(胸膈膜),這樣他就捉不到我們了。”於是兩人就在這兩個地方躲了起來。醫緩來了以後,為晉景公把完脈,就搖頭說:“你的病已經在肓之上,膏之下,這兩個地方無論是施行針灸,還是應用藥物治療,都很難達到功效,看來已經不可救藥了。”晉景公做過怪夢之後,也料到自己可能無法醫治,不過還是驚歎於醫緩的精確診斷,於是晉景公重賞了醫緩,而成語“病入膏肓”也正是源自這個故事。

《左傳·成公十年》原文選讀

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戰國時期還有一個名醫叫的,他是著名的外科醫生,曾經成功地為齊宣王治過痤瘡,並為惠王割過痔瘡。後來秦國的宰相張儀背部生了瘡,腫痛難忍,找醫來治療,張儀很相信醫,跟他說,讓你來治療,我的背就不是我的背了,你隨便怎麼處理都行!醫果然沒有辜負張宰相對他的信任,很快就治愈了張儀的背痛。

最後要提到的這位戰國名醫,堪稱悲壯禦醫,他叫文摯,醫術也是非常高,人說他通過觀察病人的背部,就能知道病人心腹的疾病。之所以說他悲壯,是因為他在給齊王治病時不惜放棄了自己的生命。當時,齊王得了抑鬱症,整天長籲短歎,無精打采,身體十分虛弱,文摯被請去診治,他給齊王診過脈後,私下裏悄悄跟齊太子說,大王的病是可以治好的,但是治好他的病必須用不同一般的辦法,這也許會得罪大王,如果那樣我可能也難保性命了。齊太子懇求文摯不論用什麼方法,隻要治好父王的病就行,並向文摯保證,在父王病好之後會向父王解釋文摯所做的一切。文摯出於醫生的責任,考慮再三之後,決定不惜後果為齊王治療。他認為齊王是由於思慮過度導致的病證,不能單純用藥物來治療,必須通過調節心智方能解除病證,所以他采用的方法就是激怒法。他先派侍從跟齊王約定看病時間,但是連續三天都爽約,惹得齊王非常氣憤。好容易等文摯來了,可文摯非但不給齊王看病,還不脫鞋就上齊王的床,又踩髒了齊王的衣服。齊王讓文摯趕緊給自己看病,可文摯卻不理不睬,並故意出言不遜,頂撞齊王,齊王乃一國之君,哪裏受得了文摯如此的無禮,氣得哇哇大叫,也顧不上君王的威嚴身份,竟然破口大罵文摯,並且讓文摯馬上滾開。這一怒一罵,齊王正好將心中的鬱氣全都發泄出來,沒幾天齊王的抑鬱症就好了。文摯采用的是一種心理治療的辦法,這在當時確實頗為獨到,而且效果顯著。可悲的是,正如文摯預見的一樣,齊王最終無法原諒文摯對自己的無禮行為,不管太子怎樣求情,還是將文摯投到鼎中給活活煮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