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婚禮講排場,21世紀特色婚禮講個性張揚。
人們對於婚禮的描述,社會上流傳了這樣幾句話:上世紀50年代一張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紅寶書,80年代三轉一響,90年代星級賓館講排場,21世紀特色婚禮個性張揚。幾句簡單的話,描繪了我國婚禮的變化過程。自上世紀80年代起,婚宴是婚禮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到了90年代,婚宴更要講究排場,上星級酒店、婚宴司儀、長龍的花車等等,好不熱鬧。
21世紀的今天,旅遊結婚成了熱門的婚慶方式。每年的結婚旺季,各大旅行社接待新婚夫婦出遊的不少,其中不少是旅遊結婚的新人。海南、雲南、青島、九寨溝,甚至歐洲、馬爾代夫等,成了新婚夫婦旅遊的熱門選擇。
傳統結婚程序150多個環節,旅遊結婚省心省事、浪漫新鮮
一個著名論壇上曾經發過一篇關於傳統結婚程序的帖子,帖子描述了從確定了結婚日期,地點,儀式及婚宴方式,到婚禮項目結束,大大小小共150餘個環節。雖然,帖子所描述的細節並非都必須在現實婚禮中一一辦齊,但是卻不難看到傳統婚宴的講究,這也成了年輕人拒絕傳統婚禮的原因。為什麼選擇旅遊結婚?省心、省事、浪漫、新鮮幾乎成了年輕人不約而同的回答。
旅遊結婚雖然沒有熱熱鬧鬧接新娘、鬧洞房的場麵,但是不少人卻把旅遊結婚當成一場享受浪漫、增長知識的機會。賴先生和陳小姐都是公務員,戀愛談了8年多的他們終於在今年4月登記結婚了。新婚韓國之旅圓了陳小姐從小浪漫、特別的婚禮的心願。我們的父母都比較開明,還鼓勵我們旅遊結婚呢。平時我們很少出去旅遊,想想幹脆趁這個機會出去過過二人世界,長長見識。我們選擇了韓國遊,新奇的外國風光、1個多星期的二人世界,就像尋回了剛談戀愛時的好奇與浪漫。陳小姐說。
旅遊結婚內容豐富多彩,既歡度蜜月,又增長知識。
相關數據顯示,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有一些人有過旅遊結婚的經曆。但那時的旅遊結婚與今天的旅遊結婚已大有不同。
家住黃塘的陳阿姨是在1977年結婚的,回憶起當年的婚禮,陳阿姨用簡單來總結。當時他們兩家都並不富裕,陳阿姨老家在武漢。他們的蜜月旅行其實是在回武漢老家的途中度過的。他們在領了結婚證後,帶了200元,加上家公家婆給的100多元,就上路回武漢。要知道,那時人們的工資每月隻有30多元,這差不多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收入了。在回武漢的途中,陳阿姨兩夫婦就順便遊玩了途中的一些城市。
陳阿姨說,在那個年頭,大家都沒有什麼錢,婚事多數簡單操辦。有的隻是單位開茶話會,有的僅僅請最親的親人和最要好的朋友吃餐飯,更多的僅僅領了結婚證就完事。但也有像他們那樣因家在異地而促成的旅遊結婚。當時旅遊結婚的人除了像我們這樣‘順路’遊玩,當然也有少數家庭環境較好、思想較時髦的人選擇結婚旅遊。但那時很多人僅僅是抱有趁機出外看看外地城市而旅遊結婚的,所以套用現在的話,我們當時多數都是‘都市遊’。相比之下,現在年輕人旅遊度蜜月是為了增長知識、休閑度假,什麼都市遊、山水風情遊、濱海遊、外國風光遊等,出遊路線眾多、內容豐富多彩。這在我們當時,是簡直不敢想象的。陳阿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