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自我意識急速增長並通過各種渠道表現出來,生命力的內在衝動既代表著青春活力,又因代溝的存在、同齡人的競爭而難免衝突和隔閡。為解決這一矛盾,可以借鑒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十條標準:
(一)足夠的自我安全感。在食足衣暖之後,人們關注的是生命的安全,工作的保障。有了充分的安全感,我們才能發展自己、融入社會,同時相安無事。那麼安全感由何而來?就要憑借自身的實力:生存力、工作能力、整個社會生產力。在充滿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如果不能擁有足夠的實力,就會失去安全感,以致心理失衡精神崩潰。
(二)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人們往往很難了解自己本身。你的興趣是什麼?有什麼特長?你的特長在整個社會競爭中處於什麼地位?對此都要一一做出正確估計。然後根椐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找準努力的方向。
(三)生活切合實際。理想是一回事,幻想是另一回事,青年人容易幻想卻誤以為是理想。即使理想也隻能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實現。見異思遷、心血來潮、心比天高一般來說極難使人成功。
(四)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青年人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這有其積極的一麵,同時如果不考慮周圍的環境(包括文化環境、思想環境、社會環境)就會引起負效應。有些衣著打扮、言談舉止在城市行得通,在農村就不被接受,有些在機關行得通,在廠礦就不流行。說話做事必須審時度勢、區分對象。
(五)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首先,培養性格的“靈活性”。不苛求環境而是積極地適應環境,不苛求他人而是寬容有度,不苛求自己而是超脫靈活。其次,使自己盡早成熟起來。長大而不是長“熟”,心理上的成熟表現在:對自己負責,有能力照顧自己的生活。對家庭負責,有能力使親人、朋友快樂。對社會負責,扶老攜幼,維護公德,造福人類。對行為負責,以理智判斷事物處理事情。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青年人畢竟才疏曆淺,要善於學習,虛心學習,借鑒同齡人成功的經驗,學習中老年積累的經驗。學習經驗要注意鑒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意集中你的注意力與潛力,充滿自信。百折不撓地找準自己的位置,全身心地投入你的工作。其次,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表情自然、舉止文雅。衣著得體。談話注意分寸。注意待人接物的常識。第三,拉近地理距離即拉近心理距離。第四,增加交往頻率,密切相互關係。第五,增加共同點,找著共同語言。第六,性格、能力互補,取長補短。
(八)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製情緒。消極的情緒有害於自己,同時也有害於他人。向親友傾訴衷腸是積極的,但遷怒於他人是有害的。但消極情緒長期積蓄會給自己帶來損害。所以處理情緒時要注意發泄和控製的時機、對象和尺度。
(九)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適度地發掘個性。個性偏執不好,沒有個性的人也不存在。隻要被社會接受,自己個性中的積極因素應該發掘出來。這樣在自己是閃光點,在社會是絢麗的色彩。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