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係統包括腦和脊髓。腦可分為腦幹、小腦、大腦兩半球三部分。
腦幹自下而上又分為延腦、腦橋、中腦和間腦。延腦下接脊髓,間腦上接大腦,腦幹背部與小腦連接。腦幹中有上下通達的神經纖維和許多神經核(神經元集中處),部分神經核發出腦神經。在延腦和腦腦橋中有許多重要神經中樞,調節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生理功能,這些中樞如受損傷則可危及生命。間腦包括丘腦和下丘腦。丘腦是感覺活動中樞,許多感覺傳入衝動都先抵達丘腦再轉送到大腦皮層。下丘腦是調節內髒活動的中樞,例如攝食、飲水、體溫、內分泌等活動都受下丘腦的調節。
小腦如栗子,位於腦幹背側,大腦後下方,有三對小腦腳與腦幹連接。小腦與軀體運動的反射調節有密切關係。小腦病變時,可產生姿勢平衡障礙,肢體肌張力增強或減退,運動過程中動作不協調。動作不協調表現為把握不住動作的方向,行走搖晃,醉漢樣步態,稱為小腦性共濟失調。
大腦由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大腦半球表麵為大腦皮層,是意識、思維、運動和感覺的最高中樞,對全身有精細的調節作用;患腦炎時大腦皮層受到嚴重抑製或損害,除產生運動、感覺障礙外,主要症狀為昏迷等意識障礙。
周圍神經係統是指腦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經結構,包括神經節、神經幹、神經叢及神經終未裝置。它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也可分為軀體神經和植物性神經兩部分。
腦神經是指與腦直接聯係的周圍神經,共12對,腦神經主要支配頭、顱部器官和部分內髒器官的活動。
脊神經共31對,經椎間孔出椎管,脊神經出椎間孔後即分為前後兩支,其中含有感覺和運動神經纖維。
(五)運動係統
運動係統主要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三種器官所組成。它們占人體體重的大部分,並構成人體的輪廓。
人體骨有206塊,借關節、韌帶、軟骨連結其中。骨以不同形式(不動、微動或可動)的骨連接聯結在一起,構成骨骼,形成了人體體形的基礎,並為肌肉提供了廣闊的附著點。人體99%以上的鈣和85%的磷以羥基磷灰石的形式貯於骨組織中,因而骨又是人體的鈣、磷貯存庫。
人體各骨連結基本上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直接連結包括顱頂各骨之間的膜性連結(縫);椎體間的軟骨連結;骶椎間的骨性連結。間接連結又稱關節,盡管人體的關節有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不外有關節麵、關節囊和關節腔。
肌肉是運動係統的主動動力裝置,在神經支配下,肌肉收縮,牽拉其所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接為樞紐,產生杠杆運動。根據結構和功能的不同,人體肌肉可分為骨骼肌(又叫橫紋肌)、平滑肌、心肌三種。在神經的支配下,肌肉收縮產生運動,這是運動係統的首要功能。
人的運動是很複雜的,包括簡單的移位和高級活動如語言、書寫等,都是以在神經係統支配下通過肌肉收縮而實現的。即使一個簡單的運動往往也有多數肌肉參加。一些肌肉收縮,承擔完成運動預期目的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則予以協同配合,甚或有些處於對抗地位的肌肉此時則適度放鬆並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以使動作平滑、準確,起著相反相成的作用。
運動係統的第二個功能是支持,包括構成人體體形、支撐體重和內部器官以及維持體姿。
人體姿勢的維持除了骨和骨連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緊張度來維持。骨骼肌經常處於不隨意的緊張狀態中,即通過神經係統反射性地維持一定的緊張度,在靜止姿態,需要互相對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以取得動態平衡。
運動係統的第三個功能是保護。
眾所周知,人的軀幹形成了幾個體腔,顱腔保護和支持著腦髓和感覺器官;胸腔保護和支持著心、大血管、肺等重要髒器;腹腔和盆腔保護和支持著消化、泌尿、生殖係統的眾多髒器。這些體腔由骨和骨連接構成完整的壁或大部分骨性壁;肌肉也構成某些體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側壁,胸廓的肋間隙等,或圍在骨性體腔壁的周圍,形成頗具彈性和韌度的保護層,當受外力衝擊時,肌肉反射性地收縮,起著緩衝打擊和震蕩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