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章(3 / 3)

2.硬皮病:以丸改湯加減(黨參15克、黃芪15克、生地15克、當歸10克、炒白術10克、陳皮10克、甘草8克、升麻8克、蟬蛻12克、全蠍6克、柴胡6克)治療1例,服藥26劑,獲愈。

3.隱疹:以丸改湯加減治療,由氣虛致病者,獲良效。

4.帶狀皰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生黃芪30克、蒲公英30克、潞黨參15克、生白術10克、全當歸10克、野菊花10克、酸棗仁12克、炒白芍20克)連服8劑,疹退告愈。此外,以丸改湯,對牛皮癬亦有良效。

六、腫瘤科

1.皮膚癌:以丸改湯加烏梢蛇、全蟲、蜈蚣、地鱉蟲,每日1劑。另服蘄蛇10克,每日1次,外敷葵花籽末。治療1例,共服藥12劑,外敷8日而痊愈。

2.舌瘤:以丸改湯加味(黨參15克、烏梢蛇15克、生地15克、黃芪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甘草6克、全蟲6克、炒白術10克、陳皮10克、當歸10克、蜈蚣1條),每日1劑,治療1例,連服10劑獲效。

【注意】①本方由大量甘溫藥物組成,凡陰虛發熱或水虧火旺所致的吐血、贓血,或真陽虛衰,陽虛欲脫,或格陽戴陽,或命火衰微,五更泄瀉,或濕熱瀉痢,或脈證俱實的實熱證等,均不宜用。②凡病邪未盡,正氣尚盛不宜用。

補心丹

【處方來源】明·洪基《攝生秘剖》天王補心丹。

【藥物組成】生地黃200克、玄參25克、麥門冬50克、天門冬50克、黨參25克、當歸50克、丹參25克、柏子仁50克、酸棗仁50克、遠誌25克、茯苓25克、五味子25克、桔梗25克、石菖蒲25克、甘草25克、朱砂10克。

【功能】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常規用途】用於心陰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大便幹燥,口舌生瘡。

【常規用法】口服,大蜜丸,1次1丸;水蜜丸,1次6克;小蜜丸,1次9克,1日2~3次。溫開水送下。

【藥理研究】本方能提高缺血心肌對乏氧的耐受性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對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具有滿意的拮抗作用。

【臨床新用】

一、內科

1.冠心病房顫:以丸改湯加減(黨參9克、丹參9克、柏子仁9克,酸棗仁9克、五味子9克、朱砂9克、麥冬9克、當歸身9克、炙遠誌9克、生地9克、桔梗知5克、生甘草6克)服藥7劑,心悸平,心率92次/分,聞及早搏4次,原方加減,治療3個月左右,房顫消失,以丸鞏固,隨訪1年,房顫未見發作,複查心電圖正常。

2.癲狂:郭氏報導用加味天王補心丹(湯)治療癲狂62例,均獲治愈。患者服用本方後能獲強心、健腦、安眠的作用。有的再次發作,複用此法施治亦獲效。又先以冬眠靈控製癲狂症狀,每次50毫克,每日3次,逐漸增加至100毫克,3日後症狀緩解,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治療,待精神安定以後,改用歸脾鞏固。治療18例,痊愈16例,2例因精神刺激因素未除而複發。

3.慢性低血壓:以丸改湯加減(人參15克、玄參12克、丹參15克、白茯苓12克、麥冬10克、天冬10克、桔梗10克、柏子仁20克、酸棗仁20克、大生地20克、五味子20克、遠誌10克、當歸15克、炙椿根皮12克、朱砂1克(另包研末衝服)。日1劑,水煎服,連服27劑,血壓恢複正常。

4.神經性血循環衰弱:用補心丹口服,每次10~15克,於早、中、晚飯前和臨睡前各服1次,連續服用1個月。服藥期間忌食辛膩之物,保證七情調暢,勞逸適度,並停服其它藥物。治療218例,基本控製145例,顯效70例,總有效率為98%。

5.陽痿:以丸改湯加減(生地30克、五味子9克、當歸9克、天冬9克、麥冬9克、柏子仁9克、酸棗仁9克、玄參9克、黨參9克、茯神9克、丹參12克、遠誌6克、桔梗知5克\用本方治療35例,痊愈30例,顯著好轉5例,總有效率100%。

二、皮膚科

1.慢性蕁麻疹:以天王補心丹加減治愈4例慢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塊亦屬癢瘡的範疇,夜不能寐,心悸易驚,皆由心神不安於舍,因之在氣虛不足血虛化風的機製下,采用補心法以製止風疹發作。

赤芍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牛膝10克、澤瀉20克。隨症酌加雞血藤、丹參、桑寄生等藥。水煎服,日1劑。

2.藥源性靜脈炎:王氏報道用補陽還五湯加味(黃芪30克、銀花30克、當歸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赤芍10克、牛膝10克)水煎服,日1劑。治療1例,連服半月餘獲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