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脈飲
【處方來源】金·李杲《內外傷辨感論》。
【藥物組成】人參15克、麥冬9克、五味子9克。
【功能】益氣複脈,養陰生津。
【常規用途】用於①暑熱汗多,耗氣傷液。體倦氣短,咽幹口渴,脈虛細。②久咳肺虛,氣陰兩傷。嗆咳少痰,氣短自汗,口幹舌燥,苔薄少津、脈虛數或虛細。
【常規用法】口服,1次10毫升,1日3次。
【藥理研究】現代藥理實驗表明,生脈散有強心、保肝、解熱的作用。
【臨床新用】
一、內科
1.心肌梗塞並及心原性休克:以生脈散治療氣陰兩虛型急性心肌梗塞並發心原性休克有效已有不少報道。105例急性心肌梗塞,其中合並心原性休克25例,曾用西藥組13例,死亡7例,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措施主要為加生脈散或四逆湯注射液)者10例,無1例死亡。皮膚潮紅、氣短、微汗,脈細無力者單用生脈散;如麵色蒼白、大汁漓漓、脈細欲脫者則宜用生脈散、四逆湯蓮射液並用。生脈散有益氣複脈養陰功效,四逆湯有回陽救逆功效,兩方合用,具有溫通心陽,益氣固脫,養陰複脈功效,是治療心肌梗塞伴有心原性休克的良方。本病患者大多數應用生脈散後,伴隨血壓緩慢上升的同時,四肢漸溫,麵色轉紅,出汗漸止,尿量增加,反映組織器官血液灌流及微循環方麵的改善、並可減少升壓藥用量以及對升壓藥的依賴。有人認為急性心肌梗塞不論是否合並休克,應用生脈飲,均能明顯降低死亡率。對20例急性心肌梗塞合並心髒泵血功能衰竭患者,用生脈散注射液後,心肌收縮力增加,能改善泵血功能,並輕度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但也有認為生脈散對降低急性心肌損害後期患者的死亡率可能有所作用。但對24小時內死亡率的影響尚難肯定,可能與發病後不同階段用藥及病情輕重有關。陳氏等報道用生脈散搶救心原性休克療效滿意。方用:西洋參20克、吉林參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加水急煎成250毫升,頻頻喂服,日1劑。
2.冠心病心絞痛:生脈散口服液治療31例3周,總有效率7%,顯效率19.3外,心電圖總有效率34.8%,均顯著優於對照組,氣陰兩虛患者療效更顯著優於非氣陰兩虛患者。對胸悶、氣短、心悸、頭暈、乏力、多汗、煩熱、口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用多導生理記錄儀觀察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左心室功能低下,靜脈注射及靜脈點滴生脈散注射液7小時後,左心室功能改善,心率減慢而血壓無變化,射血分數心輸出量增加,左室射血時間縮短,左室順應性改變,左室舒張末期壓力減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另有報道用生脈散加味:人參3克、麥冬(去心)6克、五味子3克、炙麻黃15克、丹參15克、川芎6克、栝蔞皮12克、鬱金12克,日1劑,水煎308服。若見失眠加炒酸棗仁12克,夜交藤15克;早搏頻發加苦參12克;頭暈血壓高者加枸杞子10克,天麻10克。治療50例,痊愈7例,顯效12例,有效18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74外。
3.感染性休克:孫氏報道用生脈散方加味(朝鮮白人參12克、麥冬10克、五味子3克、附片10克、炮薑6克、炙草10克)水煎服,日1劑。治療1例服藥3劑後,四肢轉溫,血壓回升;嗣後,隨證治療而獲愈。馬氏以生脈散治療休克114例,包括感染性休克98例,用藥5分鍾至1小時後開始升壓,顯效率為71.8%,血壓穩定時間平均為17.3小時。生脈針(紅參、麥冬)治療感染性休克17例,顯效率為88.2%,休克糾正時間多為5~9小時。24例感染性休克,其中17例如用多巴胺等藥未能穩定血壓,再加生脈湯而致穩定。
4.低血壓:用生脈散加味(加黃芪、肉桂)粉劑治療原發性低血壓,每13服3次,連服4周,服藥後差異顯著。用生脈散水煎劑,每周服6劑,連續4周,治療61例高原適應不全性低血壓患者,優於麻黃素。本方治愈73.33%,好轉20%,而15例服用麻黃素治愈,好轉40%。
5.心律失常:以生脈散為主治療氣陰兩虛各種心律失常36例,總有效率83.4%,顯效率61%,並且發現本方對急性心肌梗塞並發度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緩或過速等療效較好。將心律失常105例分為三組,辨證施治組29例,以參麥針組為優。另報告生脈散注射液治療21人次心率緩慢型心律失常,其中18人次病態竇房結綜合征,3人次伴有1、1度房室傳導阻滯,每人每日靜滴生脈散注射液40~45毫升,連續15次左右為1療程,近期療效85%。此外,生脈散治療心肌炎後心室自搏性心動過速。洋地黃中毒所致房室傳導阻滯有效。
6.肺心病:肺心病61例分兩組,治療組24例用清肺化痰法並用西藥抗感染治療加用生脈液,總有效率為70.3%,好轉率為33.3%;對照組37例治療不加生脈液,總顯效率66.7%,好轉率為21.6%,無效率為8.1%。從治療結果可見,肺心病發作期加用生脈液治療效果提高,且無1例死亡。
7.流行性出血熱:164例流行性出血熱,分對照組42例、生脈湯組122例,兩組均係用糾正酸中毒、擴容、抗凝解聚、免疫抑製劑、激素和能量合劑等綜合治療。結果表明,生脈湯組死亡率1.64%(2例)對照組死亡率16.6%(7例)。且生脈湯組血壓穩定,血中尿素氮、肌酐恢複正常平均時閭優於對照組;因並發急性腎功不全而少尿、尿閉發生率低於對照組,細胞免疫功能恢複較對照組為早,出現危險者較少。
8.克山病:慢性克山病121例,分別用生脈丸(黨參、五味子、麥冬、茯苓、紅花)、地高辛和洋地黃等分組進行5個月治療,其中生脈丸組54例,治愈率為70%,有效率96%,療效優於其它各組。加味生脈散配合電針穴位治療20例克山病,8天為1個療程,經2個療程,頭痛、心悸、氣短、乏力、手足發熱或發涼等好轉最明顯,心電圖15例好轉,5例略好轉。
9.自汗:生脈散合腎氣丸(生地14克、淮山藥15克、山萸15克、丹皮1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肉桂4克、附片9克、黨參15克、麥冬15、五味子5克)水煎服,日1劑。連服4劑諸症大減,再服2劑獲愈。
10.氣陰兩虛發熱:生脈散合清骨散加減(白糖參5克、黃芪12克、百合12克、石斛12克、麥冬12克、青蒿10克、知母10克、胡黃連5克、地骨皮10克、生地10克、丹參10克、赤芍10克)水煎服,日1劑。治療1例,連服14劑告愈。
11.甲狀腺機能亢進:生脈散加味(黨參9克、麥冬6克、五味子3克、浙貝9克、橘紅10克、法半夏9克、雲苓12克、甘草6克、昆布12克、夏枯草9克、煆牡蠣12克)水煎服,日1劑,連服30劑獲愈。
12.重症肌無力:生脈散合一貫煎化裁(大麥冬10克、西黨參15克、五味子6克、炒白術12克、全當歸10克、石斛12克、枸杞子12克、川貝母9克、白桔梗9克)水煎服,日1劑。另用鮮山藥蒸熟,日食100克。連服10日,諸症好轉,守上方加砂仁5克、葛根6克。調治4個月告愈。
13.室性早搏:生脈散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紅參10克、炙黃芪15克、炙甘草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丹參10克、麻黃9克、熟附片15克、細辛3克、菟絲子12克、補骨脂10克、炙遠誌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1次服。隨證加減服藥15劑告愈。
14.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生脈散合四逆湯加減,藥用:朝紅參9克、附片6克、黃芪15克、炙草15克、桂枝2克、生地20克、麥冬10克、阿膠10克(烊化)、黃精12克、當歸9克、丹參10克、生龍牡各18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日1劑。連續服用2個月告愈(33)。
15.慢性心衰:用參附、生脈散合真武湯加減治療。治療半月左右獲愈。
16.黴菌感染:生脈散加味,藥用:麗參須15克、麥冬20克、五味子20克、大黃15克(後下)、黃連10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治療1例服藥3劑告愈。
二、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