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好“及時雨”拔節抽穗——《長治日報社2011年優秀新聞作品遜

中共長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打開《長治日報社2011年優秀新聞作品遜,一股泥土清香的氣息撲麵而來。

精品是在土地裏生長出來的。作為具有光榮曆史和優良傳統的報紙,長治日報、上黨晚報與黨同心,與人民同行,始終把根牢牢紮在大地上,新聞報道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無論是會議報道、重大時政新聞報道,還是突發事件報道、典型宣傳報道,都不斷以新麵貌、新變化贏得了讀者的嘉許。長治日報社編輯記者秉持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有激情、重業務、甘奉獻的傳統,用勤快的雙腳、敏銳的視角,書寫發生在長治這塊熱土上的新聞事件,采編出了一大批“三貼近”的好新聞作品。這些用心血鑄就的作品,已成為長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珍貴年鑒和翔實日誌。

擺在麵前的這部新聞作品選,正是長治日報全體采編人員一年來汗水和智慧的結晶。作品選所收錄的新聞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鬱的生活氣息,既有黃鍾大呂的豪邁,也有小橋流水的婉約,字裏行間,彰顯的盡是上黨古城日新月異的滄桑變遷,體現的盡是長治人民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特別是來自“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那些“娓娓道來”的家常,見人、見事、見場景,真實記錄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喜事、愁事、難事,反映出普通百姓心裏的所想、所盼、所喜、所憂,兼具了“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雅俗共賞的特質,值得細讀細品。

根植春泥氣自華。實踐讓我們深切地感到,根植於什麼樣的土壤,就會獲得什麼樣的營養。新聞工作者隻有紮根廣闊大地、紮根基層一線,切實轉變作風文風,才能寫出緊扣時代脈搏、傳遞群眾心聲的好作品;新聞工作者隻有熟悉、善用群眾語言,形成清新、樸實、生動的文風,群眾才能聽得明白、聽得進去、想聽、愛聽,實現最佳宣傳效果;新聞工作者隻有回答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新聞報道才有親和力和公信力,我們的工作才能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當前,全國新聞戰線正深入持久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對於正在孜孜追求轉型跨越的長治日報來說,是一場機會難得而影響深遠的“及時雨”。

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要求黨報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政治責任感,以富於開拓性和創造性的工作,不斷強化輿論主陣地建設,進一步提高引導輿論和主導輿論的能力,使黨報不僅成為黨的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全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重要推動力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展的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黨報隻有以“走轉改”活動為抓手,以新聞“三貼近”原則為著眼點和落腳點,著力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激活各種積極因子,才能使報紙煥發出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鞏固黨報的主流輿論陣地。

作為市委機關報,《長治日報》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自覺擔當起長治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職責,紮紮實實將“走轉改”活動推向深入,不斷提高黨報的影響力、公信力。在此,我對《長治日報》提出四點希望:緊扣時代脈搏,牢牢把握引領轉型跨越發展的輿論導向;圍繞發展大局,全力營造加快轉型跨越步伐的輿論氛圍;突出自身建設,努力創作反映轉型跨越成效的新聞力作,奮力推動我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長治率先走出資源型地區轉型跨越發展新路,加快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建設全國最宜居最宜發展城市,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曆史轉型期是新聞的湧出期,對新聞工作者來說,該是他的黃金期。新聞工作者如果不善於用新聞形式很好地表現這個時代,他就辜負了這個時代。到基層去為群眾服務,是黨的號召、時代的呼喚、群眾的期盼,我們要有這種高度的文化自覺。

什麼味道都終究會散失殆盡,唯有大地的味道最彌久深遠一一願長治日報根植沃土,借好“及時雨”拔節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