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至15日,中國作協理論批評委員會28名委員聚會北京。嚴肅的思考、坦誠的態度、活躍的氣氛、廣泛的話題,顯示出會議的蓬勃生機,它的影響力必將在今後的理論批評實踐中體現出來。
評估近年來文學理論批評
會議的成果之一是對近年來文學理論批評現狀進行了認真的評估,檢視了理論批評發展的態勢。
委員們肯定了文學理論批評在新時期2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績。中國作協黨組副書記王巨才在講話中說:“新時期以來,隨著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深入,我國的文學理論批評衝破極‘左’的和僵化、教條的種種羈絆,從思想、觀念、方法、品格等各個方麵,都有了曆史性的突破和進步。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氛圍中,理論批評所顯示的時代精神,科學和民主意識,思想深度和藝術透析力,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應當說,我們在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適應時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文學理論主體形象方麵,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
然而,經過20餘年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文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麵對紛紜複雜的文壇現實,理論批評是否能及時做出自己的概括與總結,是否有相應的應答策略,卻是值得認真檢視一番的。弱點和不足是明顯的。幾天來,委員們圍繞當前文學理論批評中的問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意見。委員們指出,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嚴肅的批評家日漸減少,而文學作品產量的增多,又造成了批評家閱讀的局限性,使得批評家麵對全局顯得難以把握。受商業利益的驅使,媒體炒作的分量增大了,一些批評日漸陷入庸俗化的境地。媒體包裝和商業化炒作的合謀,蠶食了不少評論陣地,損害了文學批評的聲譽。這幾年,社會對批評的淡漠,使得文學批評成為一個相當寂寞的行業。而理論與創作實踐的脫節,也製約了理論批評的發展,理論批評對叢生的文學現象無力解釋,窮於應付,往往是談文學僅限於文學自身,不太回答文學與社會的關係,忙於製造體係概念,卻不關注突飛猛進的現實發展。理論界缺乏爭鳴,回避真正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與批評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有些領域甚至受到排擠。批評搖滾化、泡沫化、空洞化了。理論批評的影響力在減弱,陣地在縮小,形成了一種熱鬧和寂寥同在、執著與浮躁並存的局麵。
針對這幾年文藝界存在的消解權威、消解崇高的曆史虛無主義思潮,委員們也進行了批評,並對當下不少作品缺乏正確的曆史觀表示憂慮,尤其對理論批評界所存在的一股否定一切的思潮提出應予警惕。許多委員認為,對“五四”以來的新文學、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文學,應予充分肯定,它們開辟了中國文學的新時代。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缺陷是必要的,但不能采取一筆抹殺的態度。如果認為上世紀的文學隻配留下一份“悼詞”,應予徹底“清算”,這就走人虛無主義的迷津。對最近出現的《十作家批判書》等文學現象,委員們各抒己見。有的認為其中存在一定的片麵性,並有尖酸刻薄之處,但也不乏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的見解。有的委員則分析了其背後的商業目的、社會心理、學術策略等因素,指出其曆史觀的片麵性。
探討發展策略
委員們在討論現狀的同時,也對文學理論批評今後的發展與提高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的委員指出,文學理論批評是文學與社會的結合,是一項社會的事業。批評和創作的根基是統一的,都紮根於時代現實和生活現實,都是對時代的發音。批評不是寄生性的東西,批評本身也是創作,要有自己獨立的品格。文學批評是理性認識的成果。應以理性對社會發言。理論批評家要慎重辨別風向,不要盲目跟風。如西方思潮的風、商業運作的風。應拒絕商業炒作,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
有的委員認為,理論批評家應麵對當下的現實,現實是急劇變化異常複雜的。一方麵是文學創作數量激增,文學現象比任何時候都紛紜複雜;一方麵是西方思潮大量湧入,文學主張比任何時候都紛紜複雜。許多非文學因素的介入,如出版商、企業家、炒作等介入文學,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以互聯網為標誌的現代化傳播手段的廣泛應用,既極大地拓展了作家和讀者的視角和思維空間,也對文學理論批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現實急需理論批評家考察新現象、研究新問題,從理論上作出回答,從學術上進行心平氣和的交流與切磋。理論批評家應充分認識到現實文藝格局的變化、批評功能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迎接新現實的挑戰。那種仍然按照舊的文藝格局看問題,幻想隻搞純文學、抱著文學“老大”的觀念是不現實的。目前的困境也是一種機遇,這不是套話,確實需要去做很多工作,需要理論批評界加強溝通與團結。中國文學在21世紀有可能出現一個高峰期,文學理論批評應為此多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