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 濃樸 白豆蔻 杏仁 半夏 廣皮白陡然失音。究屬少陰陰虧。不能上供使然。法宜滋陰。以肅腎係。

生地 南沙參 元稻根須 元參 川貝母 小真綠豆皮痛痹肢浮。形凜惡風。

蠲痛丹。

先清風熱。

薄荷 川貝 桔梗 連軺 杏仁 甘草陽微伏邪。寒多熱少。間日一發。治以辛溫。

杏仁 桂木 生薑 茯苓 炙草 大棗腸紅日久。脾腎交虛。頭旋便溏。

黑地黃湯

濕邪內阻。腹痛下利。參之色脈。正氣殊虛。勿忽視之。

五苓散加濃樸診脈細澀。便血已二十餘年。不時舉發。近來頭眩耳鳴。身若浮雲。似難撐持。肉 肢麻此絡血下滲。營陰暗耗。厥陽無製。化風內煽。此屬髒病。關係甚巨。議用填固髒陰。收攝浮陽。以息內風。是其治也。

熟地 五味 人參 茯神 龍骨 牡蠣 天冬 湘蓮三瘧脈弦。

炙草 煨薑 當歸身 茯苓 南棗 粗桂木食下不運。中脘有形如梗。

白術 半夏 附子 枳實 幹薑 茯苓脈數。努力勞傷失血。血去陰傷。氣浮咳逆。漸延陰損。

生地 茯神 北沙參 川斛 麥冬 豆皮下利身熱。

藿香 防風 廣皮 濃樸 茯苓 煨薑行動氣逆。咳嗽痰多。

附都氣丸

遺精。氣逆嗽痰。宜攝少陰。

熟地 湘蓮 金櫻子 茯神 芡實 北五味肝氣不疏。久利腹痛。

安蛔丸

複瘧。氣弱神倦。

人參 茯苓 生薑 穀芽 陳皮 烏梅陰虧氣浮失血。便溏食減。

茯神 白芍 北沙參 炙草 麥冬 建蓮肉瘧熱逼絡牙宣。

生地 石膏 知母 麥冬 竹葉伏邪寒熱。身痛舌白。

花粉 桂枝 白芍 炙草 生薑 大棗濕邪內鬱。腹痛便溏。

廣皮 茯苓 藿香梗 濃樸 香附 砂仁殼風火上鬱。頭目不清。暫以辛涼。

薄荷 桔梗 黑梔皮 桑皮 象貝 連軺殼遺泄頻來。

熟地 芡實 金櫻子 龍骨 牡蠣 桑螵蛸 五味 茯神 山藥 湘蓮 女貞 遠誌 煉蜜食下 脹。饑則尤甚。

熟地 白茯苓 枸杞炭 沙苑 紫石英 牛膝炭 臨服磨入沉香汁伏邪發熱。舌白。

桑皮 杏仁 通草 浙苓 米仁 蘆根痰飲內阻。清陽失曠。脘痛拒納。乃噎格之象。開懷為要。

半夏 吳萸 茯苓 幹薑情誌怫鬱。心陽與腎真不交。少寐陽痿。體質多濕。柔膩之品不合。宜用王荊公妙香法。

人參 茯苓 龍骨 茯神 炙甘草 湘蓮 遠誌 辰砂 廣木香 益智仁複瘧。脈弦數。

人參 九製首烏陰陽水煎露一宿伏暑。心中灼熱。頭脹。治以辛涼。

連翹 花粉 川貝 益元散 燈薪 辰砂 竹葉陰虧於下。氣熱於上。鼻塞不利。頭目不爽。治以輕劑。

桑葉 花粉 連翹殼 甘草 象貝 黑梔皮陰虧氣燥咳嗽。

玉竹 桑葉 南沙參 川貝 花粉 扁杏仁左脈弦數。咳嗽脘悶寒熱。

小柴胡湯去參陰傷便血。

滋腎丸

正弱邪重。勿忽調理。

廣藿香 濃樸 廣皮 連皮苓 神曲 青皮 麥芽 大腹皮瘧久陽微失護。寒熱不已。法宜溫陰中之陽。

鹿茸 附子 當歸 人參 茯苓 生薑氣熱咳嗽痰血。

葦莖湯

陰虧氣燥音嘶。

玉竹 桑葉 南沙參 川貝 花粉 北梨汁夢泄咳嗽。此少陰不納也。

熟地 川斛 天門冬 茯神 麥芽 北沙參陽氣式微。行動氣逆。

附子 北五味 胡桃仁 茯苓 沉香汁 紫石英脈弦。胸脅痹痛引背。曾吐瘀食下拒納。此屬血格。

紅花 桃仁 旋複花 橘紅 生蔥管 柏子仁脈澀。失血咳嗽。妨食盜汗。漸延勞怯之途。勿忽視之。須靜養為妙。

小建中湯

漸延幹血。急急護陰。

熟地 天冬 川石斛 阿膠 茯神 雞子黃暑風上受。首先犯肺。執蘊不解。逆傳心包。肝陽化風。盤旋舞動。神昏譫語。脈虛。急宜辛涼。開熱疏痰。俾神魂複攝,斯無變幻。為今治法,須治上焦。苦降消克。是有形有質。

非其治矣。

犀角尖(二錢) 鮮生地(一兩) 甘草(五錢) 廉珠末(三分研細衝入) 焦丹皮(二錢) 連軺(一錢五分) 赤芍(二錢) 卷心竹葉(二錢) 白燈心(五分)煎成化服牛黃丸二分冰糖四兩烏梅一錢煎湯代藥病久陰陽兩傷。神迷微笑。厥逆便泄。正虛大著。若治病攻邪。頭緒紛紜。何以顧其根本。

莫如養正。以冀寇解。